本文目录一览

1,唐三彩有哪些特点

唐三彩有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唐三彩的色釉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的效果。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唐三彩用于随葬,做为明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它的种类繁多,主要有人物、动物和日常生活用具。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立玉,悠然娴雅,十分丰满。动物以马和骆驼为多。在唐右卫大将军墓中出土了一件骆驼载乐俑。这匹骆驼昂首伫立,通体棕黄色,从头顶到颈部,由下颔到腹间以及两前肢上部都有下垂长毛,柔丽漂亮。驼背上架有平台并铺有毛毯。平台上左右各坐胡乐俑二人,而且是背对背而坐,正在吹打乐器,有一俑站在中央,翩翩起舞。这三个乐俑个个深目高鼻,络腮胡须,身穿绿色翻领长衣,白色毡靴,只有前面一人穿黄色通肩大衣。这件高大的驼载乐舞俑精美绝伦,令人赞叹! 唐三彩的产地西安、洛阳、扬州是陆上和海上丝绸古道的联接点。在古丝绸之路上,唐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骆驼。可以想见,在沙漠中,人和骆驼艰难跋涉,相依为命,所以人和骆驼有一种亲密感。它那高大的形态和坚毅负重的神情,似乎还带着丝绸古道的万里风尘。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于瓷器的迅速发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后来又产生了"辽三彩"、"金三彩"、但在数量、质量以及艺术性方面,都远不及唐三彩。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输出国外,深受异国人民的喜爱。这种多色釉的陶器以它斑斓釉彩,鲜丽明亮的光泽,优美精湛的造型著称于世,唐三彩是我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唐三彩是中国唐代的艺术精华,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所谓唐三彩,是指中国唐代陶器上的釉色,后来也用来泛称唐代彩陶。唐代彩陶的釉色有很多种,如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但主要以黄、绿、白(或绿、赭、蓝)三色为主,所以称之为“三彩”。 唐三彩马唐三彩采用二次烧成法。首先使用白色粘土作胎,在窑内经过1000℃-1100℃的素烧,经过冷却,再于胎上绘以各种釉料入窑进行釉烧。唐三彩是一种低温(850℃-950℃)釉陶器,用含有铜(釉为绿色)、铁(赭黄色)、锰(紫色)、钴(蓝色)、锑(浅黄)等作釉料着色剂,并加入铅、铝作助熔剂。其釉色互相渗化,加上年代久远,部分颜色发生变化并产生新色,具有较高的装饰艺术水平。但由于实用性较差,唐三彩主要用于随葬,即明器和俑。 唐三彩驼和外域商贩唐三彩种类很多,主要分为人物、动物和器物三种。人物有文臣、武将、贵妇、男僮、女仆、艺人、胡人等。动物有马、骆驼、牛、羊、狮、虎等。器物有盛器、文房用具、室内用具等。古时,唐三彩很少用作日用品和陈设品,大部分用作随葬品,主要出产、流行于中国的中原地区,供这一带的大小官僚们使用。随着唐朝陵墓的发掘,大量随葬品唐三彩得以面世。随葬品唐三彩主要分为器物类,如碗、壶、盘、房屋等;以及俑像类,如仕女、文吏、胡人、乐伎、武士、天王、马、骆驼等。 唐三彩的艺术造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特征。强壮有力、神态潇洒的武士俑、天王俑和肥壮丰满的马、骆驼等,充分表现了唐初国力的强盛;从脸部稍胖、体态丰满的女俑,可以看出唐朝人是以胖为美的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的诞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

唐三彩有哪些特点

2,山西五台民情乡俗有哪些

五台县人老实忠厚,勤劳俭仆,待人纯真善良,不会客套,办事小心谨慎,办则求成,遇逆常可强忍,怒则难禁。   衣食住行,力戒奢侈。解放前,农家衫裤鞋袜,多以平山粗布针工缝制,袄为大袄,缀以桃结扣,绝大多数人穿贴身背心,俗称腰子,鞋为圆口鞋,有“两道脸”,青壮男子,腰加一条腰带。暑去冬来,则以毛毡为帽,羊皮为衣,坎肩皮袄,度冬必备。经济富足之家,以穿市布为荣,黑缎小帽,视为佳品。解放以后,衣着急骤改变,无论农工商干,皆以涤卡、涤纶、花达尼、花哔叽为衣,着毛料呢绒者亦为常见,布鞋布袜,亦为皮鞋、胶鞋、布鞋、塑料鞋以及线袜、尼龙袜所取代,青年妇女,则罩上了五颜六色的方形头巾,且又增添了棉、皮大衣和线衣、皮手套。五台人的衣着,已渐由淡装转向艳服了。   五台人一向省吃俭用,早晨和子饭,中午杂烩菜,晚上红稀粥,三餐俱以玉米面、高梁面为主食。冬酸菜,夏野菜,一年四季老咸菜,均用自种萝卜、蔓菁等腌制。白面(小麦面)、大米,除节目和待客,常年罕见。每有客到,多以煮油糕、烩粉丝(由山药粉面自制)、炒鸡蛋、煎杂菜接待,盛饭以满大为敬,就餐有以剩为饱。夏秋季节,人们往往端饭到街,边吃边谈,说说笑笑,饶有风趣。食物当中,东冶的馍馍(白面),大兴的糕,灵境的颗子(莜麦),豆村的面(莜面),则为全县驰名。   住宿以木结构房屋居多,黄土坡以北,多为砖墙瓦顶;东治地区,则为土墙平房;清水河两库,常常以石旋洞而居;大部分地区,亦有靠崖掘窑而宿者。解放前,住房一连三间居多,内分里外间,里间一间,存放粮食和日用什物;外间二间,一炕一地,摆设箱柜,且置灶台,是人们的生活起居之所,单间住屋,均砌对门火炕,往往充做新婚洞房。台怀地区稍有不同,建房低矮,一堂两屋。解放以来,建房布局,连排房(正房)院子代替了四合头院子;屋内结构,多设套间或后洞,既讲究了卫生,又方便了生活。庭院之中,古以前槐后榆为佳,栽杨植柳为不祥。今天,人们注重经济价值,新建庭院中栽北京杨和加拿大杨的比比皆是。建房当中,在用土筑墙时墙头刻字,立架上梁时有张贴对联的习惯,一直沿袭未变。过去对联上写的是“上梁喜逢黄道日,立柱正遇紫微量”等话,现在写的是“稳如泰山,坚似磐石”等话。说明乡风乡俗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   五台地处山区,过去交通不便,出门以步行为主,再则骑驴,偶有坐轿车者,多为头面人物。现在,黑色油路和乡村公路通往四面八方,自行车已成为极普遍的代步行工具,公共汽车亦为多数人乘坐,然而,不少老年人还保持着过去的习惯,若路途不远,宁步行,不坐车。  自给自足是五台人的生活传统。解放前至解放初期,多数人家自种烟叶(小兰花)和油料,并自己制作食油、灯油和酱醋,很少出钱购买。若遇必须购置的生活必需品,则以粮换物,或者粜粮得钱,再行购置,力争不求于人。那时,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十分明显,农忙务农,农闲从匠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所以,全县具有多种匠艺人,如蒋坊的瓦匠,五级的木匠,虎汉的铁匠,龙王堂的泥匠,唐家湾的毡匠,台怀镇的铜匠,南茹材的塑匠,槐荫村的布袋匠,大王村、安家村、峡口村、前堡村的编织匠,东冶的纸匠、泥匠、铜匠、皮匠、壶皮匠、小炉匠等等。建安地区的瑶池、张家庄,钉称、张箩、钉盘碗者很多。他们挑担四出,沿村献艺,早为远近闻名。无技为匠的农民,牵驴驮炭是冬天的主业。他们以此积攒“过年”用品,辛苦备至。解放后,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渐趋解体,商品交换的范围越来越大,货币的作用与日俱增。以粮换物的现象仍然存在,但均以市值为准。劳动习惯亦有改变,过去,以黄土坡为界,下善担,上善背;现在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担与背逐渐向平车载运过渡,大大解放了生产力。  一般来说,富不喜外,穷不嫌乡,重男轻女,族村自卫,是五台人的特性。五台人心地善良,为人忠厚,但不善于交际。农村中,男子同男子之间,女子同女子之间,多结有数友,俗称攀干亲。凡攀干亲的,男子称朋友,女子称实弟妹,对方的父母则称为老干和干娘。亲朋见面,多不握手,常以笑脸待之,问话则以“孩子发结庄稼好”为主要内容。若遇生客,谦恭之态则为礼,不娴寒暄之词,但尚微笑相迎,给人一种憨厚的印象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山西五台民情乡俗有哪些

3,十二生肖忌讳哪些装饰品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为了增加自己的运气,都会佩戴一些饰品或装饰一些家居用品,如:玉器、玉佛、貔貅、字画等,希望在增加美感的同时,能起到辟邪、旺财、保平安、增加吉运的作用。但并不是每个人想戴什么就戴什么,想装饰什么就装饰什么,如果装饰物与自身的属相发生冲突,那就会适得其反,不但不能增加吉气,反而助长凶气。那么,在12生肖地支学说里面,我们最忌讳哪些装饰物呢?今天,我们就针对这个问题,从生肖学的角度来探讨一番。 1、生肖鼠 鼠在地支学上,代表子水,子水与午火会形成对冲,因此也称为“子午相冲”,容易产生不良气场。午火代表马,因此,在生肖学的吉祥图腾上,生肖鼠不宜佩带马形状的吉祥物,亦不宜在家居中选用俊马的字画进行装饰。 2、生肖牛 牛在地支学上,代表丑土,而生肖羊代表着未土。在五行气场学上,丑未相冲,两者易相互诋毁竞争。因此,生肖属牛的人,不宜佩带或装饰过多的羊饰品。否则,容易给自己的运势带来不良影响。 3、生肖虎 虎在地支学上,代表着寅木,寅与申相冲,申代表猴。因此,生肖属虎的朋友,不宜佩带过多的猴饰品,以免形成寅申相冲、金木交战的不佳气场,进而给自己的运势带来各方面的不良影响。 4、生肖兔 兔代表五行卯木,卯与酉相冲,金木相克。因此,生肖属兔的朋友,不建议佩带或者在家居里配饰各种鸡类装饰品,以免加重气场对冲的情况。 5、生肖龙 生肖龙代表辰土,辰土与戌土会形成辰戌相冲的情况。而所谓的戌土,就是生肖狗。因此,属龙的朋友不宜在身上佩带狗饰品的装饰物,以免气场相撞。 6、生肖蛇 蛇代表着巳火,巳火与亥水相冲,巳亥相冲,水火大战。因此,生肖属蛇的朋友,不宜佩带太多的猪形状装饰品,以免形成巳亥相冲的糟糕气场。 7、生肖马 马在地支上代表着午火。午火最怕遇见的地支就是子水,因为子午相冲,水火大战,水火大战代表着运势不佳。因此,生肖属马的朋友,最不宜佩带的装饰品就是老鼠装饰品了。 8、生肖羊 羊代表着未土,未土不喜见到丑土,因为丑未会形成对冲。所以,在气场学方面,就不适宜配戴太多牛的装饰品了,因为牛与羊气场相冲,不为相合。 9、生肖猴 猴代表着申金,申与寅相冲,寅申相冲,代表金木交战。因此,生肖属猴的朋友,则不宜佩带虎形状的装饰品了,因为这是相冲的气场。 10、生肖鸡 鸡在地支上,代表着酉金,酉金与卯木形成对冲。因此,生肖属鸡的朋友最不适宜佩带生肖兔的装饰品,以免形成气场相冲的不良情况。 11、生肖狗 生肖狗代表的地支为戌土,戌土与辰土相冲。辰戌相冲,气场不和。因此,生肖属狗的朋友也不宜佩带太多带有龙形状的装饰品。 12、生肖猪 猪代表着亥水,亥水与巳火相冲,因此生肖属猪的人,不宜选用带有蛇形状的装饰物作为吉祥物佩带,以免形成气场相冲的不良情况。
十二生肖是按照《易经》的阴阳理论排列的。《易经》是我国古代的占筮书籍,用阳爻和阴爻的变化,阐释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以占断启示天理人道的变化法则,把握吉凶进退的要谛,隐含着极为深奥的哲理。《易经》是儒学“群经之首”,且年代久远至周朝初年,其内容森罗万象,宇宙天地人间万物,无所不包。我国古代的许多经典文献渊源于《易经》,如儒学的《论语》讲 “仁”《孟子》说 “义”,都以《易经》为理论依据。产生于东汉的十二生肖(有的说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但未见文字记载,即使如此也晚于《易经》许多年),早已是“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年代,其产生的原理不可能与儒家思想相悖论,而且必须以儒学理论指导勾画十二生肖。我们知道《易经》用阳爻和阴爻占断吉凶,把奇数、太阳、动、男等有阳刚一面的视为阳,把偶数、月亮、静、女等有阴柔一面的看为阴,阳爻和阴爻按照数学 “二项式定理”推算,由此推演出四卦、八卦、六十四卦、四千零九十六卦等等,以至无穷。正是《易经》阳爻阴爻这种推演出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卦象原理,才符合十二生肖十二年一轮回循环往复无穷的要求。而用十二种动物阴阳排列,既不能用动物的动静大小排列,也不能用雌雄组合,只能用奇数和偶数才便于排序。而便于区别动物奇数和偶数的只有动物的足趾。按照足趾的奇数和偶数依次排列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和猪。这里我们可以发现,除老鼠外,从牛以下十一种动物的足趾是一个偶数,一个奇数,而蛇古代人们认为是百足之虫为偶数。我国古代农历使用天干地支纪年纪月纪时,以十二累进,十二年为一纪,十二月为一年,十二时辰为一日。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为了方便,人们用早在黄帝时代就广泛采用的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计时,子表示的是二十三时至次日一时,丑表示的是一时至三时,依次类推。人们还把抽象的十二地支与生动灵异的十二生肖相配,就成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十二生肖忌讳哪些装饰品

4,绍兴的三乌是什么

“绍兴三乌”又称“三乌文化”,这一名称由来己久。它是绍兴地方特色的一种产物,具体所指的三乌即:乌干菜、乌毡帽、乌篷船 1、乌干菜——乌干莱又叫霉干菜,因其色黑故称乌干菜。一般用芥菜,尚未抽苔的白菜和油菜等腌制后晒干而成。此菜味道鲜美、吃了开胃,夏天用它做汤佐餐,还有消暑防痧之效,据说多年陈的干菜效果更佳。乌干菜加淡笋,经过加工,称为“干菜笋”,亦有的称“笋干菜”的,用它蒸猪肉,是一道典型的绍兴家乡菜——“霉干菜蒸肉”,当地人则称为“干菜毗猪肉”。此菜肉血红亮、油而不腻,菜含肉油,肉沾菜香,越蒸越糯,其味甚鲜。据传此菜系明代徐文长所首创。 2、乌毡帽——该帽因色黑、顶圆、有卷边而得名。用的原料是纯羊毛、染色、干燥、修整等工艺比较讲究,生产过程较复杂,先后要经过三十几道工序。它有隔热、保暖、御寒、避雨、遮阴、当坐垫、防止外伤、不易受潮等多种用途。过去小城镇及农村的男子人人头上都爱戴此帽,夏天戴了凉,冬天戴了热,既可当草帽,又可当笠帽,一年四季均可戴用,因而它成为有绍兴地方特色的一件生活用品,也成为绍兴人的一个显明标志。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过去,你如头戴毡帽外出至杭州、上海等地,人们就会说此客自绍兴来。它一直来被当作绍兴人的标志,旧时绍兴的制帽业,主要是制乌毡帽的“毡帽作坊”,而每家“毡帽作坊”都挂有一幅张牙舞爪的老虎画像,奉之为“祖师爷”。乌毡帽的商标也用老虎图案。 为什么毡帽作坊称老虎为祖师爷呢?相传古时有个猎人,因追踪一只破打伤的老虎,直捣虎穴。他在虎穴里发现老虎睡的是一块软绵绵、其形如饼的毡子。很觉奇怪,原来,它是老虎平时拖吃其他野兽以后,将兽毛垫在睡窝里,经老虎身躯的压辗,天长日久,便压成了毡子。于是猎人把这块毡子带回家,洗净晒干,略作加工后,当作帽子戴,不但冬暖夏凉,而且风吹不动,雨淋不湿,戴着很是舒服。有心者从中得到启发,就以羊毛为原料制作毡子,再以这种毡子做成“乌毡帽”,居然得到绍兴本地农民、渔民、山民们的喜爱,一时成为时尚,于是,毡帽作坊如雨后春笋,成为绍兴的一业。 现在这种毡帽作坊已不多见,但年老的农民、渔民、山民们还是很喜爱戴之。 3、乌篷船——这种木船船体矫小,船篷用竹编成,中间夹着竹箬,呈半圆形,并用烟煤和桐油漆成黑色,船由此而得名。 乌篷船是水乡独特的、灵巧的、水上交通工具,一般可容纳四至六位乘客。它的动力是靠船老大(船夫)用脚躅桨,船的航向是用划桨,或夹在腋下当舵使用,来控制的。船行进时,船老大脚手并用,船体就轻盈地漂浮在湖面上了。绍兴除小乌篷船外,还有一种大乌篷船(此类船数量极少),这种船的船身雕刻着各式花纹、图案,船头上雕刻着似虎头形象的动物鹢(古书上说的一种鸟)。鹢居海内,性嗜龙,龙见而避之,所以船工就把它的形象雕刻在船头上,使龙不敢作祟,行船可报平安。这种大乌篷船,船身高大,篷高可容人直立,船舱宽可以放桌椅,供人打牌、饮宴、看戏等,船尾有两支橹(也有四到八支的俗称四沓头、八沓头),航速较快,专供少数官宦、富户人家游览、扫墓、迎亲、看戏时用的。 碧波荡漾、景色秀丽的鉴猢水面上,常常可以看到一叶叶乌篷扁舟,如一条条乌鱼在冉冉游动。而驾船的船家,坐在船尾,背倚一块直竖的木板,左臂腋下夹着一支划桨,劈水稳操方向,两脚一弯一伸地蹬着“踏桨”。同时,在极窄的船舷上,放着一碟回香豆之类的下酒菜,右手握一把小酒壶,呷一口加饭酒,嚼一粒筒香豆,悠然自得,踏水行进。这就是遐尔闻名的绍兴脚划船。 外地游客,一提脚划船,就会毫不犹豫他说出“乌篷船”来。由于脚划船在全国来说比较罕见,又因为脚划船通常是乌篷的,所以两者会合而为一。其实,绍兴习俗,凡用乌篷的大船、小船,埠船,载货船、搭客船,脚划船、手摇船,统统叫做乌篷船。而用白篷的夜航船、檀船、小梭飞等,则称为白篷船。 绍兴江河错落、湖泊棋布,被称做水乡泽国,素有“东方威尼斯”之誉,绍兴人出门就遇河,抬脚得用船。所以作为交通工具的船,种类很多,规格不一,乌篷船、白篷船,仅以船篷作区别而称罢了。 绍兴的船,除简易的农用船外,大多船头上雕刻出“螭首”,据考这种形同龙头的神物,是龙的九子之一,善治风浪,能使兴风作浪的水族望而生畏。 绍兴的船篷,习惯用细竹竿弯成拱形,一般一扇篷有三个拱,以竹丝作底、面,中间夹以竹著,两边及上下,夹以扁竹片,用铅丝扎住。篷的大小以船的大小为准;篷的多少则以船的长度为准,五扇、七扇、九扇,十一扇不等。其中固定的叫定蓬,活动的是便于乘客上下,欣赏沿途风景。船蓬多用桐油,猪血,黑粉煎熬成”黑油”,涂于篷的外部,能防止雨水渗漏,这就是乌篷,用这种篷的就是乌篷船,包括脚划船、埠船、戏班船等,如果光用熟桐油涂于篷上,其色呈“竹蔑黄”,与黑色的乌篷相对照,就是白篷船了,如夜航船、檀船、夜埠船等多为白篷。据考证,白篷船多系夜间航行,在黑漆的水面上,便于识别,有利安全行驶。如檀船,多半夜晚航行在海湾天黑风高之时,满载几十吨货物,乘潮御风,只能用白篷才易被对面来船识见。夜航船、夜埠船用白篷的道理也在此。 绍兴的埠船,旧时乃主要交通工具,以便民为目的。所以,不仅沿途经过的“客埠”理所当然地停靠、搭客,就是荒畈、野地、桥头、岸边,随时有客招呼,也随时停下搭客。因此,一般航行较慢,加上船舱不大,坐的客人又同在左右两条长板凳上,所以是谈天说地的好场合。如果碰上一二个走南闯北的健谈者,则更会满船笑语。有的船头脑(船家),如鲁迅《风波》中的七斤,还会边摇船边讲听来的城乡趣闻。什么某村某店王嫁囡,嫁妆发了二十四大船,什么某村某家阿公“扒灰”,儿子与媳妇打离婚等等。夜航船是夜间航行的远距离运输船,因客货两运,客人晚上要睡觉,所以总是六舱的白篷大船。船舱里铺有全套船板,男客睡前、中舱,女客睡后舱,全是统铺。船家出租被褥、席子。夜航船一般在桅杆上悬有船灯一盏,灯上书有“西兴——绍兴夜航”等一类字样。船工除摇橹、打篙的外,凡有纤路的地方都充任纤夫背纤,绍兴夜航船最盛时有东西十几条航线,西线如绍兴至萧山、西兴、闻家堰,坎山、塘头(瓜沥)、临浦、义桥,东线到百官、曹娥、东关、汤浦、哨金等地,都是傍晚下船,天亮到达目的地。因夜航船容量大,时间长,又在晚间,客人们谈天说地更会有充足的条件。社会上的种种奇闻逸事,官场甚至宫廷秘事,神怪荒诞传说都能在夜航船中交流,明代张岱的〈夜航船〉,就源于此而定其书名。

5,傣族人忌讳穿什么衣服

男子服饰   傣族男子服饰   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都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保留着古代“衣对襟”、“头缠布巾,喜挂背袋、带短刀”的特点,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织“土布”。中山装和西装,已成傣族青壮男子的时装。近年来出现了有领对襟或大襟的小袖衫,头巾改为水红色、绿色、粉红色的绸子,裤子依旧。 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饰物,偶尔也会发现他们的手腕上有一只闪闪发亮的银镯。镶金牙、银牙是他们的喜好。他们通常把上好的门牙拔去,换上金或银做的假牙。过去有文身习俗,在胸、背、腹、四肢等处文文字符号或狮虎、麒麟、孔雀等图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之意。   编辑本段女子服饰   傣族女子服饰   傣族妇女讲究衣着,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装色彩,极为出色。青年妇女将长发盘于头顶,是傣族服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 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统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傣族妇女都喜戴首饰,首饰通常用金银制作,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在小蛮腰上系一根精致银腰带,据说这根银腰带十分珍贵,是由母亲一代代传下来。实际上这是一种信物,如果姑娘将银腰带交给哪个小伙子,就意味着她已爱上他了。这样的服饰把她们装扮得妖美玲珑,婀娜多姿。 傣族年轻女子服饰   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亭亭玉立,仪态大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一个个如花似玉。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统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园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良等料子缝制。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经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如今的傣族女子,内穿色泽淡雅的无领、无袖紧身胸褂(城镇傣女多戴胸罩),外穿无领细袖紧身短衣,下穿筒裙,短衣及腰,长裙及地。长裙打折,多用银带系于腰际,该显则显,当敛则敛,使女性曲线分明,下肢修长,显出亭亭玉立的苗条身姿。城镇女子已极少缠巾,多挽髻于顶,插花、别簪、卡梳作饰,更显绰绰风姿。衣裙色泽以孔雀绿、淡绿、肉红粉红、淡黄、嫩黄为众。衣料多选用薄而柔软的乔其纱、的确良或有锦丝绸缝制。外出参加集会或赶摆时,足登时髦皮鞋、凉鞋,肘挂拎包、手撑花伞遮挡烈日,处处显出优美动人之风采。 衣裙款式在吸收传统服饰“精华”的基础上,朝着优美、轻柔、亮丽、淡雅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显示出孔雀之乡的孔雀羽毛般绚丽多彩的特点。   编辑本段穿着风俗   傣族服饰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各地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常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以白布、水红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的服饰,因地区而异。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各色紧身内衣,外罩紧无领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统裙,长及脚面,并用精美的银质腰带束裙;德宏一带的傣族妇女,一部分也穿大统裙短上衣,色彩艳丽,一部分(如潞西、盈江等地)则穿白色或其它浅色的大襟短衫,下着长裤,束一绣花围腰,婚后改穿对襟短衫和统裙;新平、元江一带的“花腰傣”,上穿开襟短衫,着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条和银泡装饰,缀成各式图案,光彩耀目。各种傣族妇女服饰均能显出女性的秀美窈窕之姿。傣族妇女均爱留长发,束于头顶,有的以梳子或鲜花为饰,有的包头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顶尖顶大斗笠,各呈其秀,各显其美,颇为别致。 富于热带、亚热带旖旎风光的傣族服饰,也是独具民族特色的。傣族男子一般喜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多用白布、永红布或蓝布包头。普遍有纹身的习俗,作为身体装饰美的组成部分。花纹有虎、豹、象、狮、龙、蛇等动物或经文、八卦、线条等图案。妇女服饰,因地区而异。德宏一带傣族妇女,婚前多穿浅色大襟短衫,下穿长裤,束一小围腰,婚后穿对襟短衫,花色或黑色统裙。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白色、绊色或天蓝色等紧身内衣,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衫,下身多为花色长统裙。各地的傣族妇女均很讲究发饰。青年妇女多结发于头顶,也有束发垂脑后的。平日多于发上扎以帕或插梳子,天冷则顶花头巾。若逢节日喜庆,姑娘们尤爱在发会上插缀鲜花并洒香水,再穿上用绸缎、尼龙、灯芯绒、金丝绒等缝制的精美衣裙,盛装打扮,更感妩媚。每遇河边井旁沐浴之后,身材纤细。苗条的傣族少女,将黑亮的发髻盘于脑后,在紧身短衫和花统裙之间扣上银腰带,亭亭玉立,宛如古典仕女的风韵。   编辑本段各地傣族女服区别   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各色紧身内衣,外罩紧身无领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筒裙,长及脚面,并用精美的银质腰带束裙;德宏一带的傣族妇女,一部分也穿大筒裙短上衣,色彩艳丽,一部分(如潞西、盈江等地)则穿白色或其它浅色的大襟短衫,下着长裤,束一绣花围腰,婚后改穿对襟短衫和筒裙。 新平、元江一带的“花腰傣”,上穿开襟短衫,着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条和银泡装饰,缀成各式图案,光彩耀目。傣族妇女均爱留长发,束于头顶,有的以梳子或鲜花为饰,有的包头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顶尖顶大斗笠,各呈其秀,各显其美,颇为别致。 德宏傣族妇女的服饰有所不同。她们在当姑娘时一般穿白色或绯红色的大襟短衫、长裤,将发辫盘于头上,腰间束一块小的围腰,结婚后才穿上对襟短衫和筒裙。德宏地区傣族妇女的发式也不一样,年轻的妇女是将头发束于头顶,中老年妇女则不再束发,而改戴一种黑色的高筒帽。   编辑本段特色佩饰   佩饰   由于傣族居住的村寨盛产竹子,他们除了用竹子建成的幽静而雅致的干栏式住宅和制作各种生活用具外,还用细篾编成彩绘的竹笠、腰箩,作为佩饰。   民族特色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们常将孔雀和大象的图案编制在筒裙、包、被面、垫单、窗帘、手巾等日用品上,每种图纹色彩都被赋于具体内容。
傣族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人死后一般实行土葬,少部分实行水葬。

文章TAG:男人  日用  日用品  用品  男人最虎的日用品有哪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