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青铜器日用品有哪些,古代青铜器盘主要用途是什么
来源:整理 编辑:日用商品 2025-02-05 10:59:34
本文目录一览
1,古代青铜器盘主要用途是什么
在古人心目(古代文献)中,青铜器有两种基本功能或用途,一是“纳(内)、入”,即盛装物件;一是“设”即陈设布列。商周时期常见的青铜器基本上都是礼器,纪念先祖或重大事件之用,也有少数日常用品,但关于这点尚存在争议
2,商代的那些青铜器啊 还有青铜面具啊都是什么人制造的是专门的工匠
青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
青铜器这么多种类,基本都是生活用品,当然皇帝也肯定有用这些,类似大型的鼎类 或者某些特别的祭祀用品,青铜面具类的,肯定是专人使用,一般人用不到。
制造的估计应该叫冶匠,这玩意是个技术活,肯定得专门的工匠,我们国家的青铜器质量全球最好,应该也不是一般的工匠了,而是大师级人物
不要把青铜器理解得太片面,在古代就跟现代的铁器或者不锈钢制品一样的....
是生活必需品的
3,古代大明时候的青铜器
明清时期青铜器的发展 明清时期,青铜器铸造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其中包括传统的泥范法,以及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发展起来的失蜡铸造法,后者可以铸造出几十吨重的大钟。这一时期的铜器无论是货币还是生活器皿,黄铜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纵观明清青铜器铸造业,青铜制品的种类主要是货币、铜镜及铜造像等。此外,白铜的生产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明清时期青铜器概况 明代的青铜制品种类较多,有鼎、、锅、盆、盆架、壶、炉、钟、砝码、墨盒、镊、钩、腰牌及宗教造像等。还常常表现出鎏金、镶嵌等金属细工的特点。明代青铜制品中重要明代·鼎的一类是宣德年间宫廷铸造的宣德炉。这种炉在当时很受世人的重视,一直影响到清代以至民国,仿制品很多。存世宣德炉虽然不少,但被确认为真品的实属罕见。 闻名于世的北京大钟寺明成祖永乐年间铸造的永乐大钟,通高675米,重约465吨,在中国和世界都实属罕见。此钟音质极佳,据《长安客话》云:“昼夜撞击,声闻数十里,时远时近,有异它钟。”在钟体上还满铸楷书的佛教经文,约227万余字,字体个个端正严谨。大钟是研究明代铸造业的重要实物资料。 总的来看,明代的青铜器种类还是比较多的,除了生产罕见的大型作品外,也生产小件的日常生活用品,如墨盒、镊子、钩、手炉、盆与盆架等。在制作工艺方面有洒金、嵌金、银丝、錾金等多种技法,这时还出现了一批制作金属器的名匠,如胡文明,张鸣歧等。 清代青铜器中铜熏炉之类的实用器较多,样式也丰富多彩,制作精美,器外表常鎏金,还有的镶嵌宝石和水晶。 二、明清时期的铜镜 明代仿古铜镜的铜质比宋、金好,质细,表面多呈灰白色,但没有汉唐铜镜的那种光泽。仿制的唐镜多有铭文,内区大于外区;而仿制宋代铜镜正好相反。明代仿制的唐镜镜钮比宋仿要大;钮顶大多被磨平,因为铸造时铜汁从此孔道流入,冷却后需要打磨才能平整。明代仿汉唐铜镜,有的在装饰上明显具有本时代的特征。如明仿昭明镜的形制,去掉纹饰变为素镜,再于钮至边缘的区间铸上铭文;仿唐重轮镜往往把中间的弦纹移到镜子的边缘,便于内区铸上醒目的铭文;仿唐素圆镜上也多添铸铭文。
4,青铜器的种类有哪些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食器鼎相当于如今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鬲(li,音历) 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三空足。甗(yan,音演) 相当于如今的蒸锅。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箄。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簋(guǐ)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如今的大碗,盛饭用。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簠(fu,音甫) 古书里写作“胡”或“瑚”。盛食物用。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簠(fǔ) 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盖、器大小相同,合上成为一器,打开则为相同的两器,在古器物学上又称为“却立”或“却置”。簠器在经籍中称为“胡”或“瑚”。盨(xǔ) 盛黍,稷,稻,粱用。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敦(duì) 盛黍、稷、稻、粱用。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也有球形的敦。青铜器豆 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上有盘,下有长握,有圈足,多有盖。酒器爵, 饮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鋬(把青铜器手),口有两柱,下有三个尖高足。角 饮酒器。形似爵,前后都有尾,无两柱。有的有盖。《礼记·礼器》中称:”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商周之际发展为造型精美的礼器,流行于周中期之前,之后开始衰落。《考工记·梓人》引《韩诗》云:”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依此说,角与爵之容量为四与一之比。角的造型与无柱的爵很像,只是流与尾同为尖状。自宋以来,定爵形器无流而具两翼若尾者为角。斝(jiǎ) 温酒器。形状像爵,有三足,两柱,一鋬。觚(gū) 饮酒器。长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状。觚的形制为一具圈足的喇叭形容器,觚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于近圈足处用两段扉棱作为装饰。商早中期器形较矮,圈足有“十字孔”。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造型修长,外撇的口、足线条非常优美,纹饰繁复而华贵。觯(zhì) 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兕觥(sìgōng) 盛酒或饮酒器。椭圆形腹或方形腹, 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盖作成兽头或象头形。尊 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较粗,口径较小,也有方形的。尊为高体的大型或中型的容酒器。尊与彝一样,是祭祀的礼器之共名,是指一组祭器,而不是指某种礼器的专名。尊彝各有其用,但又相互连称,既表示它们是礼器中特别重要的盛酒器,也代表一套相应的礼制。《周礼·寿宫》记载了裸礼(古代酌酒灌地的祭礼)用彝、朝践用尊的事宜。尊流行于商周,因其特殊地位,不仅汉代沿用,甚至到宋代徽宗年间仍制作有“宣和三年尊”。卣(yǒu) 盛酒器(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种)。一般形状为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也有作圆筒形、鸱鸮形或虎食人形。盉(hé) 盛酒器,或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一般是深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与鋬之间有链相连接。方彝 盛酒器。高方身,有盖,盖形似屋顶,且青铜器有钮。有的方彝上还带有觚棱。腹有曲的,有直的,有的在腹旁还有两耳。勺 取酒器。一般作短圆筒形,旁有柄。水器罍 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方形罍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两种形状的罍一般在一侧的下部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壶 盛酒或盛水器。如《诗经》上说:“清酒百壶”,《孟子》上说:“簟食 青铜器(16张)壶浆”。壶有圆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种形状。盘 盛水或承接水。编钟 打击乐器(宫廷雅乐)。面较大而薄,多为弧形,根部凹进,边部稍作翘起。编镈 打击乐器(宫廷雅乐)。镈体趋向浑圆,形制与编钟相似,但口部平齐。兵器钺本是王者贵族用于劈砍的兵器,也是象征权力的刑器和礼器。商代青铜器代表了当时社会高度繁荣的青铜文化,也说明了商朝青铜器铸造工艺水平高超,青铜器的繁荣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象征。商朝青铜器的繁荣说明了人类文明由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这是人类技术发展史上的飞跃,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巨大动力。青铜器通常是按器形用途进行分类,一般分为饪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杂器等。青铜饪食器:其中又分炊器和蛊食两类器。炊器有鼎、鬲、甗,古人用来煮肉、煮粥、蒸食。辅助工具有匕。盛食器有簋、盨、敦、互、聋、敦、豆、铺、盂。青铜酒器:其中又分蛊酒器和饮酒器两类。盛酒器有尊、方彝、壶、樽、卣、罍、瓿、觥、盉、尊缶。饮酒器有爵、角、觚、斝、觯(又名“五爵)。青铜水器:盥洗用的水器,大型水器有鉴、盘,一般水器有匣、盂等,缶、瓿是春秋时期才出现的,数量不多。青铜乐器:有钟、钲、铙、鼓、镦于、铃、铎、句铎等。青铜兵器:有戈、矛、铍、戟、铖、戚、剑、镞、刀、胄等。青铜杂器:多为实用品,其中青铜家具有禁、俎、案,车马饰軎、辖、毂饰、轴饰、辕首饰、衡饰、銮饰、踵饰、舆饰、衔、镳、轭饰、当卢、马冠、铜泡。日用具有带钩、灯具、炉等。青铜度量衡有尺、量、衡、权。青铜货币有布币、刀币、贝币等春秋战国铜币。凭证信物有符和玺印。另外,也有从青铜器的社会功能进行分类,把青铜器分为礼器、重器、葬器、日用器的.礼器:商周奴隶主崇神鬼、重祭祀、行巫术,将几件大型青铜器按一定的方式组合为“礼乐之制”,作为王权、名位以及国威的标志和象征。青铜礼器由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组成,在使用排列上有浓重的巫术色彩。重器:单件铸造的大型青铜器,其上铸有铭文,专门用来记载某件大事,或颂扬先王、先祖的功德,都叫“重器”。铭文长的青铜器都是重器。明器:即“神明”之器。古人认为人死亡而灵魂不灭,要在另一个世界中重新生活,所以商周奴隶主贵族盛行厚葬,将生前喜爱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均随葬入墓。青铜殉葬礼嚣一般由鼎,簋、豆、壶、弇(或盉)组成,等级不同的贵族用器数量都有规定。但这种明器不同于后世专门制作的殉葬用器,仍为礼器。武器,容器,礼器,武器是战斗,容器煮,容纳,礼器祭祀神灵,都是因为人们的需要产生的,说明了人们需要带动了文明的发展
5,青铜金泡钉宋代有吗
我想应该没有。青铜器始于商朝,后来铸造钢铁的技术出现,青铜器逐渐被淘汰。且宋代时瓷器制造业发达,大多数人为了挣钱,应会选择瓷器,而非青铜器。因此,宋代应该没有青铜金泡钉。青铜金泡钉也叫青铜泡钉,历史记录从汉代就有了,宋朝在汉代之后,那肯定是有的。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你说的青铜金泡钉 也叫青铜泡钉 历史记录从汉代就有了 所以说宋朝在汉代之后 那是肯定有的 只不过工艺上可能更精致清铜金泡钉 也叫青铜泡钉 历史记录从汉代就有了 宋朝在汉代之后 那是肯定有的 只不过工艺上可能更精致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一、形成期 距今4500~4000年龙山时代,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形成期的铜器有以下特点: 1、红铜与青铜器并存,并出现黄铜。甘肃省东乡林家遗址,出土一件范铸的青铜刀;河北省唐山大城山遗址发现两件带孔红铜牌饰;河南省登封王城岗龙山城内出土一件含锡7%的青铜容器残片;山西省襄汾陶寺墓地内出土一件完整铜铃,系红铜;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两件黄铜锥;山东省栖霞杨家圈出土黄铜残片。发现铜质制品数量最多的是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的齐家文化,有好几处墓地出土刀、锥、钻、环和铜境,有些是青铜,有些是红铜。制作技术方面,有的是锻打的,有的是用范铸造的,比较先进。 2、青铜器品种较少,多属于日常工具和生活类,如刀、锥、钻、环、铜镜、装饰品等。但是应当承认当时人们已能够制造容器。此外,在龙山文化中常见红色或黄色陶鬶,且流口,腹裆部常有模仿的金属柳钉,如果认为这时的铜鬶容器与夏商铜鬶,爵、斝容器功能一样的话,当时的青铜器已经在或开始转向礼器了。 3、一般小遗址也出土铜制品,一般居民也拥青铜制品。此外,这个时期的青铜制品多朴实无饰,就是有纹饰的铜镜也仅为星条纹、三角纹等等的几何文饰,绝无三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感。 二、鼎盛期: 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或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做殉葬的明器。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礼器种类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类。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 青铜器最常见花纹之一,是饕餮纹,也叫兽面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东龙山文化继承了这种纹饰。饕餮纹,本身就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吕氏春秋·先识》篇内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此,一般把这种兽面纹称之为饕餮纹。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像鸟、像凤、像人的。西周时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色彩逐渐减退。龙和凤,仍然是许多青铜器花纹的母题。可以说许多图案化的花纹,实际是从龙蛇、凤鸟两大类纹饰衍变而来的。 蝉纹,是商代、西周常见的花纹,到了春秋,还有变形的蝉纹。春秋时代,螭龙纹盛行,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把其他花纹差不多都挤掉了。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显示出古代匠师们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和范法,在中国古代得到充分的发展。陶范的选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非常成熟。随后发展出来毋需分铸的失蜡法工艺技术,无疑是青铜铸造工艺的一大进步。 在青铜器上加以镶嵌以增加美观,这种技术很早就出现了。镶嵌的材料,第一种是绿松石,这种绿色的宝石,至今仍应用在首饰上。第二种是玉,有玉援戈,玉叶的矛,玉刃的斧钺等。第三种陨铁,如铁刃铜钺,铁援铜刃,经鉴定,铁刃均为硕铁。第四种是嵌红铜,用红铜来组成兽形花纹。春秋战国时也有用金、银来镶嵌装饰的青铜器。 东周时代,冶铸技术发展较高,出现了制造青铜器的技术总结性文献《考工记》。书中对制作钟鼎、斧斤、弋戟等各种器物所用青铜中铜锡的比例作了详细的规定。由于战争频繁,兵器铸造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吴、越的宝剑,异常锋利,名闻天下,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铸剑的匠师,如干将,欧治子等人。有的宝剑虽已在地下埋藏两千多年,但仍然可以切开成叠的纸张。越王勾践剑等一些剑,其表面经过一定的化学处理,形成防锈的菱形、鳞片形或火焰形的花纹,异常华丽。 中国青铜器还有一特点,就是迄今为止没有发现过任何肖像。不少的青铜器用人的面形作为装饰品,如人面方鼎、人面钺等,但这些人面都不是什么特定人物的面容。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体形象,如人形的灯或器座;或者以人的整体作为器物的一部分,如钟架有佩剑人形举手托住横梁,铜盘下有几个人形器足之类,这些人形大部分是男女待从的装束,而且也不是特定婢奴的肖像。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立体像、人头像,大小均超过正常人,均长耳突目,高鼻阔口,富于神秘色彩,应是神话人物。 商周青铜器中数以万计的铜器留有铭文,这些文字,现在一般叫金文。对于历史学者而言起着证史、补史的作用。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文字以铸成者为多。凹入的字样,称为阴文,少数文字凸起,称阳文。商代和西周,可以说铭文都是铸成的,只有极个别用锋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 西周晚期,开始出现完全是刻成的铭文。战国中期,大多数铭文已经是刻制的,连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汉墓的三件极为典重的礼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异常圆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古人认为青铜器极其牢固,铭文可以传流不朽,因此要长期流传的事项必须铸在青铜物之上。因此,铭文已成为今天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 三、转变时期; 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经过几百年的兼并战争及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封建社会最终建立,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社会各领域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器物大多日用化,但是具体到某些青铜器,精美的作品还是不少的。如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掘获的两乘铜车马。第一乘驾四马,车上有棚,御者为坐状。这两乘车马均为青铜器铸件构成,大小与实际合乎比例,极其精巧。车马上还有不少金银饰件,通体施以彩绘。第二乘马,长3.17、高1.06米,可以说是迄今发掘到的形制巨大、结构又最复杂的青铜器。 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从而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这时铁器早已占了主导地位。隋唐时期的铜器主要是各类精美的铜镜,一般均有各种铭文。自此以后,青铜器除了铜镜外,可以说不再有什么发展了。
文章TAG:
古代 青铜器 日用 日用品 古代青铜器日用品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