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日用品的雅称叫什么,古代被称为天南贡品的是哪种艺术品
来源:整理 编辑:日用商品 2025-01-13 13:58:30
本文目录一览
1,古代被称为天南贡品的是哪种艺术品
“天南贡品”——椰雕 用椰壳精工制作的椰雕是海南特有的工艺品,因旧时官吏常以它进贡朝廷而得“天南贡品”之誉。椰雕制作技艺精湛,风格古朴,造型优美,地方特色浓厚。 椰雕制作要经过选料、造模、雕刻、通花、嵌镶、刨光、修饰等几道工序。分为青壳、镶锡、镶银、贝雕镶嵌、石膏镶嵌、檀木嵌镶、陶瓷拼贴等许多类。雕刻手法有沉雕、浮雕、通雕、棕雕、拼贴、油彩等。产品有小巧玲珑的果盘、饭碗、酒盏、饰盒、椰珠项链,还有富丽高雅的茶具、酒具、花瓶、台灯、奖杯,以及各类高档挂屏、坐屏、屏风等; 海南椰雕可追溯到中唐宣宗元年(847年),《粤东笔记》载:李得裕谪居崖州时,将椰壳锯正制成瓢、勺、碗、杯作吃喝用具。唐诗人陆龟蒙有“酒满椰杯消毒雾”的诗句,可见椰壳消毒避瘴,制成日用品至少有1100多年历史。到了宋朝,工艺精致的椰碗、椰杯、椰壶已流行在士大夫的宴席上了。 《正德琼台志》记载:宋绍圣四年(1097年),苏东坡谪居儋耳(今儋县中和镇)曾拿椰子壳请当地艺人雕成椰雕帽,谓之“椰子冠”,有“自漉疏中邀醉客,更将空壳付冠师”的诗句。可见当时的椰雕技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至于清末、民国初期,用椰雕作为礼品、用品已很平常了。 海南椰雕经过历代艺人不断的实践,技艺愈趋精良,工艺更臻完美。文昌县工艺厂制作的《鲤鱼吐珠台灯》、《椰雕古鼎》曾参加1978年全国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和1985年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选,均荣获广东"四新"优质产品称号。 《鲤鱼吐珠台灯》是以我国传统年画中表示吉祥如意的《鲤鱼吐珠图》构思创作的。它由椰球、鲤鱼、台座三部分连接成天衣无缝的整体。鲤鱼用樟木雕成,整个鱼身以椰壳拼合,运用圆雕、浮雕,精雕细刻,形象逼真。鱼嘴上的大"水珠"是个硕大的椰壳,采用牙雕手法通刻而成。中间雕上10余尾形态各异的鲤鱼,颇生情趣。座底安上转动装置,接通电源"水珠"徐徐转动。 利用全椰子创制的《椰妹》、《狮子》、《猴》、《兔》等系列产品,新颖奇特别开生面,刻划动物、人物生动传神,曾在全国旅游工艺品交易会上获一等奖。
2,扇子是怎么来的
扇子,最早称“翣”,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据说 我国那时已有蒲扇和竹扇了,人们开初不是用它取凉,而是一种装饰品。在周代,王和后的车子都有“扇扇”,用来遮蔽风尘,叫 “障扇”;后来的封建皇帝和高官出行的仪仗中,都有大障扇,以显示其威风。据晋崔豹的《古今注》记载,最早的扇子是殷代用雉尾制作的长柄扇,但并不是用来拂凉的,而是一种仪仗饰物。由持者高擎着为帝王障尘蔽日。到了汉代以后,湖南的竹扇和山东的绢扇普遍用来取凉,形式也逐渐增多,并从日用品成为艺术品。《西京杂记》一书中对此就有较详细记载。据载当时的纨扇,大都用绢等丝织品制成。相传那时长安有个技术很高的工匠名叫丁缓,曾经制出过一种很大的“七轮扇”,只需由一个人操纵运转,就能使满厅堂的人感到凉爽。看来,这种扇子可能就是现在生活中的吊扇、台扇的鼻祖。
传说三国时杨修曾与曹操画扇。所以,扇子主要是驱暑,还 可以作为一种工艺品。人们可以在扇子上绘画、雕刻多种花鸟山水人物,或题诗写字,颇为高雅。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见一位卖 六角竹扇的老妇,就在每个竹扇上各写五个字,老妇很不高兴。 王羲之说:“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可也。”老妇拿出去叫卖,果然人们争相购买。我国历史上有不少有名的画扇佳作,如明代周之冕的竹雀扇、唐寅的枯木寒鸦扇、沈周的秋林独步扇,清代恽寿平的菊花扇、王武的梧禽紫蔽扇等。现在,我国的扇子作为一种工艺品驰誉世界。郭沫若曾为扇厂工人欣然题诗一首:清凉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夺天工。飞遍寰宇,压倒西风。
扇子还可以表现人的某种心理状态。苏东坡用“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之句,描写周瑜的风度。杜牧以“轻罗小扇扑流萤”的 诗句,描写少女们的活泼姿态和欢乐情绪。唐人王建的《调笑令》云:“四扇,四扇,美人并来遮面。”描写美人以扇遮面的悲切心理。“夏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一把扇子,把不劳而获的剥削者的可增面目,人木三分的刻画出来。有的文艺作品还以扇喻人,被作为定情之物,《桃花扇》中就写侯方域给了李香君“宫扇一柄”,“永为定情 之物”。后来李香君抗拒权奸,血染扇面,由杨龙友点染,画成一柄桃花扇。
扇子在古代的别称“摇风”、“凉友”,相传禹舜时代已有,晋朝崔豹《古今注》曾记载“舜作五扇”。不过,在隋朝以前,扇子多以绫绢、禽羽、竹篾等材质制成。隋至唐代,出现了纸扇,后又发展了象牙扇、檀香扇等名贵品种。明清时苏杭的扇艺代表了中国古代工艺扇的最高峰:苏州的扇子称为“香扇”,杭州的为“雅扇”。而杭州的王星记扇业就是杭州“雅扇”的代表。
王星记扇业的前身杭州王星记扇庄,由王星斋夫妇创建于1875年(清光绪元年)。其时,杭州王星记扇子以它精湛的工艺、迥异的功能、高雅的情趣使之与浙江的丝绸、龙井的茶叶相提并论,并被誉为“杭产三绝”而名扬天下关于扇子的故事:
诸葛亮的妻子是历史上有名的丑女黄硕,河南名士黄承彦的女儿,相传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
诸葛亮知道黄承彦其女后就毛遂自荐,亲自前往沔阳黄府拜见,跟黄承彦说:“我想娶令媛为我的媳妇”。黄承彦就跟诸葛亮聊了一下,聊完就叫女儿送诸葛亮出去。
结果,女儿送诸葛亮出去的时候,送了他一件礼物,就是一把扇子。
黄硕把这把扇子给他的时候,就跟他讲了这么一句话:“诸葛先生,你可知我送你的这把扇子有什么用意?”
诸葛亮想到司马迁所讲的“重于泰山,轻于鸿毛”,就说:“礼轻情谊重。”
黄硕说:“好吧,就算是原因之一。那么可知还有其二?”
诸葛亮想不起来,就跟她说:“愿闻其详”。黄硕就说:“诸葛先生,刚才您跟家父在那里畅谈天下大事,我在旁边看了一下。当你说到你的胸怀大志,你就——器宇轩昂;当你说到刘备想请你出山,你就——眉飞色舞;但是诸葛先生,我发现你每次一讲到曹操,就——眉头深锁;一讲到孙权,就——忧戚于心。大丈夫做事情要沉得住气。我送你这把扇子是用来给你遮面的,挡住你的脸。”
原来,她是要诸葛亮沉得住气。难怪处之泰然保持宁静,成了诸葛亮的座右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最早的扇子是什么
扇子最早称“翣”,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它起初不是用来纳凉的,而是一种礼仪工具。渐渐地,扇从地位和权利的象征转变成为纳凉、娱乐、欣赏等生活用品和工艺品。
【扇子谣】扇子扇,有凉风,天天在手中;有人问我借,等到明年冬。
古扇源流
扇子起初是一种礼仪工具,是统治阶级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与特权而使用的。
扇子本是实用之物,以其轻薄而面积大,可扇风取凉。中国一向有在日常器物上施以装饰的传统,于是扇柄扇骨上有雕工,扇面正反上加书画。较早的雕工书画多由普通匠人完成,慢慢地各种有才华富想象的艺术家也来参加,扇子也就此演变成有实用功能的艺术品,使人顿生爱羡之心、宝藏之意,成为今天集藏的一大门类。
中国扇子的起源很早,商代就有扇的雏形。
中国古代扇子的种类非常多,但真正被藏家所垂青的,只有折扇和团扇二种。
折扇一名“折叠扇”,又名“聚头扇”。折扇收则折叠,用则撒开,故又称“撒扇”。折扇产生时间虽较迟,其重要性却极大。它携带方便,出入怀袖,扇面书画、扇骨雕琢,是文人雅士的宠物,所以又有“怀袖雅物”的别号。团扇产生远早于折扇,因形状团圆如月暗合中国人合欢吉祥之意,又名“合欢扇”。又因其由丝织物制成,故又称“纨扇”或“罗扇”。更由于唐人王建《调笑令》中的名句“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而产生了“并面”、“便面”和“障面”的雅称。
明代是折扇流行的开始,这或许是由于永乐时期明成祖的倡导。近代明代藩王墓出土物中折扇不少,可与上述记载相印证。折扇制作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分布,以地名人名著称的就有杭扇、曹扇、川扇、歙扇、弋扇、潘扇、方扇、黄扇、青阳扇、溧阳歌扇、丰润画扇、武陵夹纱扇、金陵柳氏扇、尹氏纸麦扇、吴扇等繁多的名目,也有以功能用途分的春扇、秋扇和靴扇等品种。扇股扇面的制作日趋精良,且各有名家;扇面书画广泛流行,在文人雅士中得到认可。如果说折扇源于日本的话,此时已真正汉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清代是中国折扇大发展的时期。扇子在文人官员间的使用更加频繁。扇子不仅是用以生风凉的工具,也不仅是一种艺术品,它成为一种身份地位趣味的象征,成为他们社会角色的道具。不仅是夏天,就是在天气凉爽的季节,手执一扇,打开收拢,或佩挂在身,或藏于袖中,都具有人格表露、情绪交流的意义。不仅是文人,不仅是男性使用折扇。从文人书画扇这一主流,分出以黑纸扇、游鉴图扇和戏画扇为典型的工艺扇,以及女用的米扇。从扇本身出发,又有了扇袋、扇坠和扇盒等附属的工艺品。扇子还从中国流传到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欧洲。乾隆时期,广州的商人曾专门生产适应欧洲贵妇趣味爱好的象牙折扇。折扇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
民国时,折扇保持了它在中国艺术上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没有什么超出前代的,而值得一提的创新是集锦扇。在此之前,虽然也有多人在同一扇面上合作绘画,或分段书写各自署款的扇子,但集锦扇却是将扇面空间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分割,然后由多名书画家分别作书绘画。从最少的两人组合开始,到多至十余家合作的集大成之作,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在扇面上作画写字,在三国时就有,据《晋书》记载,王羲之为蕺山老姥题扇的故事。在扇面上作书绘画历来被人们所喜爱,所收藏。由于扇面形态独特,文人墨客苦心经营,别出心裁,依据扇面形状绘制出千姿百态的图画,抒发出令人赏心愉快的语言诗句。当今书画藏品中的历代名人佳作以成扇或扇面形式的作品数量不少,成了书画艺术的珍宝。
在折扇上写字作画并非易事,由于扇面的形态不同,高低不平,材质多样,要在上面创作出气势贯通,潇洒流畅,令人赞美的作品,确实需要精心设计,耐心经营,反复实践才能达到,从古人的经验中我们看到较多的有如下几种章法设计:一是一行长一行短的章法,如图1,这种形式使用行草书体最为适宜,可以收到气势流畅,磅礴大气,美不胜收的效果。二是行行字数相等的章法,如图2中国将军书画网),这种形式适宜使用隶书、楷书,显出古穆朴实、清雅遒劲、厚重耐看的效果。使用篆书、甲骨等也很耐看。(如图2 中国将军书画网)三是一字成行的章法,这种形式适合写大字,书体不限,沿着折扇弧边书写,在下面留下一片空白,显得空灵、自然、大方、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以上三种形式的章法,都是沿着扇面的弧边书写成弧形的,今人也有别出心裁的,在扇硕中部排成平行四边形(或圆形)的形态,吾以为这种形式虽不够自然但只要安排得当,特别是安排好落款和印章,同样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关于团扇(即圆形镜面)的书法创作,比起折扇要自由一点,可以沿圆形布满扇面,也可取中间排列成方形,也可半方半圆,也可只写一个单字,也有一番韵味。
4,没有埃及香精哪来法国香水
在离埃及狮身人面像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繁华的商业区,其中有一家特别出名的香精店。这里的店主说,在埃及,香精的历史与金字塔一样长,而且还有许多神秘的别称,比如“沙漠的秘密”。 几千年的香精史 当摩西从古埃及流放地归来的时候,上帝命令他觐献橄榄和香料制成的圣油。这是《旧约》中记载的故事。而事实上,古埃及人对香精的提炼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千年,散布在尼罗河两岸那些庞大神庙的遗址中,至今还保留着古代的香精实验室。 位于尼罗河西岸、卢克索以南120公里的伊德夫,那里有著名的神庙遗址,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露天博物馆,墙上布满了叙事绘画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整个神庙由长达137公里的围墙围绕着。在多柱式大厅的西北面,隐藏着一个狭小的房间,既没有窗户也没有通风设备,这里就是香精实验室。乍一看,这里更像香料储藏室。密封的石室里,墙上刻满美丽的象形文字和浅浮雕绘画,记载了许多有史以来的香精和香脂配方。这些配置香精的过程如同配制魔药般严格而神秘。比如使用产自哪个地区的原料,每种原料加入多少以及加入的顺序,是否需要加热以及加热的时间,浸泡的方法和应该使用什么样的器皿,最终成果应该呈现什么样的色彩与重量等等都有规定。 这些配方常常被现代科学验证出其实用性。比如某个古代牙膏配方:百分之一盎司的岩盐和鸢尾干花,五分之一盎司的薄荷,二十粒胡椒。 古埃及人对于香薰疗法也很有心得,不同的用途,都有专门的配方,包含了许多原料。古代埃及人也在烹制食品时放入胡椒、桂皮,石竹花、茴香和锦葵籽。这份食用香料名单中如今加入了辣椒、咖喱粉、孜然这些典型的阿拉伯香料。 埃及人很早就懂得用没药和洋香杉精浸泡绷带,能够起到消毒的作用。而凤仙、蓝莲、百合,这些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香精则不仅会使空气芬芳,也可以用来治疗疾病,并且广泛用于庆典和祭祀活动。 早在阿拉伯工匠制造出玻璃香精瓶之前,法老时代的埃及已经从美索不达米亚人那里学会了核心式玻璃造型技法,为他们的香水、精油或是香膏制造相配的容器。与此同时,他们仍用传统的雪花石制品来放置珍贵的油膏——特别是那些用于制作木乃伊的复杂产品。 这一切之外还有一样最重要的东西——橄榄油。大概没有哪个地中海沿岸国家不依赖于橄榄油,不论食物、美容或是贸易。著名的埃及艳后克里奥派特拉用橄榄油使头发丰美、皮肤光滑,她精心调配的香氛则迷惑了凯撒和安东尼。 众神的芬芳 众多古代神话传说,充斥着对古埃及香水诱惑力的描述,清晰地展示出香气的超自然起源。传说大约在公元前2040年的中王国时期,有一支勇猛的海上舰队遇上了大风暴,经过几天的海上漂浮后,来到了一座富饶的小岛。这座小岛的守护者是一条全身覆盖着金银珠宝的大蟒蛇,它就是香料之王。今天的大多数埃及学家认为,庞特,也就是这个香料王国,位于红海以西,与苏丹和古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比邻。 可是一直到哈特谢普苏特法老(公元前1504-1483)的统治时期才有了对这个遥远国度的首次探险活动。当时祭司们的香炉里空空如也,哈特谢普苏特法老断定这是阿蒙神的神谕,于是派出海军前往小岛,并传圣旨:“那里有的是上好的香木,你们务必满载而归。”果真如此。舰队带回来31棵香木,并成功地把它们培植在了埃及的土地上。这件事被绘制成了彩色浅浮雕,保存在离卢克索不远的哈特谢普苏特神庙的柱廊上。 古代埃及人常将最好的香木供奉给天神。阿妮克·勒格瑞是一位对气味颇有研究的人类学家和哲学家。她认为最早的时候香精的角色非常神圣。只有地位尊贵的祭司才有权配制香料,而且配制前还先得有特别的仪式。 时至今日,虽然这一种芳香仪式的最初含义已经流逝在时间长河中,但人们今天还是能在埃及找到这种仪式的痕迹。埃及最大的基督教派别——科普特教会的高级神职人员们,至今仍然亲自调配祝圣使用的圣油。在封斋期第六个主日的夜晚,到复活节前那个星期四,身着传统黑色长袍,留着黑色胡子的科普特神甫们会在位于纳特孟地区的修道院中配制圣油,然后将它们送往埃及和埃塞俄比亚各地的科普特教堂中。 调配圣油是在圣比硕修道院进行的。那里的门房内科丹神甫接待了我。他有一把长长的黑色的大胡子,一直垂到黑色的长袍前。他带领我穿过迷宫般的几个小礼拜堂。这些礼拜堂的装饰色彩鲜艳不失天真,原来都出自他的手。最后我来到了这里最神圣的地方:一个需用两把钥匙开启的配药室,里面有各种小锅、滤锅、天平、装着香料的小瓶子。圣油调配完成后,它们先是被储藏在大塑料瓶里,然后被分装在有十字标记的小瓶子里送往世界各地的科普特教堂。 香木来源十分神圣,制成香料后也是用于供奉各位天神,或者是为了使人身后尸体不腐,达到永生。古代埃及人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使用了神秘的香精和油膏,一旦用香料处理了尸体,那死者也可以位登仙列了。这些珍贵的配方已经失传,现代人很难确定它们的成份。那是古代埃及人不朽的秘密。 人类最早的香水——可菲神香 人类最早的香水,据说就是埃及人发明的可菲神香。但因当时并未发明精炼高纯度酒精的方法,所以这种香水准确地说,应称为香油,是由祭司和法老专门制造的。 不光在礼拜仪式上必不可少,香精也是和埃及社会各个阶层都息息相关的日用品。对这一现象,卢浮宫古埃及馆馆长日内维尔夫?皮埃拉分析说,活着可以被理解为感觉着。香精被视为愉悦的代名词,纯净的象征。不管是平民用的没药花或是凤仙花香精,还是富人用的蓝莲花或百合花香精,都可以清新空气、柔软皮肤、治疗疾病、用于庆典祭奠。 埃及香精蕴藏着沙漠的秘密。这个古老的国度,最吸引人的不是那些已知的名胜,而是未知的秘密。
5,情人节怎么来的呀
你说的是七夕情人节吧?
七夕节,源自于一个美丽的爱情传说,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面对夜空,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带者对美好爱情的渴望,憧憬着自己的未来。又有多少文人墨客借着传说抒发人间的真情。 现如今自从西方的情人节传入中国后, 又有多少人还记得自己这个传统的浪漫节日呢?其实,七夕原本就是中国人的情人节。 牛郎织女的传说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七夕相会”的美丽含义 “七夕相会”是传说的精美之笔,这一神奇诡谲的想象,看来近乎荒诞,实质正是在这种想象和荒诞之中,人们的勇气和力量得到尽情的表现,人们的愿望在心理感情上得到最大的满足。相会之日安排在被认为是极不寻常“七·七”佳期决非偶然,除了寄寓着人们美好的憧憬和期望,显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七夕习俗 节日夜晚,人们或抬头观看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偷听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同一个七夕节,在各地的节日活动内容也各不相同。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七夕乞巧古俗七月初七香桥会 山东乞巧习俗 拜织女 拜魁星 台湾拜“床母” 七夕乞巧花样多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投针验巧: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树液洗头发花草染指甲: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南瓜棚下听悄悄话: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接露水:浙江农村,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喜蛛应巧: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 “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 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穿针乞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贺牛生日: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迎仙: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漂针试巧:七月七日,为“女节”。少女咸以盂盛水向日,中漂针,照水中之影,以试巧,复陈瓜果,争相“乞巧”。 月下盟结,穿针引线:胶东地区,有祭拜七姐神的习俗,年轻女子常喜欢在七夕节着新装,聚一堂,月下盟结七姐妹。有的还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还竞赛穿针引线,争得巧手之名。 种巧菜作巧花:山东荣城有两种活动,一种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麦芽,一种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面粉塑制各种带花的食品。 结扎巧姑 种豆苗青葱 占卜巧拙 穿针走线 剪窗花: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七姐会: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净水视影定验巧拙:江苏一带的乞巧活动是取净水一碗于阳光下曝晒,并露天过夜。即捡细草棒浮于水中,视其影来定验巧拙。也有许多年青女子采用小针看水底针影来应验智愚的。其他地区的汉族也多采用这种方式来应验巧拙智愚。 七夕储水 红头绳七个结:广西某些地区有七夕储水的习俗,认为双七水洗浴能消灾除病,体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吃巧食: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其中多饺子、面条、油果子、馄饨等为此节日的食物。吃云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获得巧意。还有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此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 关于乞巧的场所 宫廷中多搭彩楼,汉有开襟楼,齐有穿针楼,唐更以锦结成百尺楼殿。民间“贵家多结彩楼于庭”《东京梦华录》,普通人家因财力所限便搭大棚而代彩楼,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说;京师人七夕以竹或麻秸编而为棚,剪五色彩为层楼,又为仙楼,刻牛女像及仙人等于上以乞巧。或只以一木剪纸为仙桥。于其中为牛女,仙人列两傍焉。”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嘉右中,有以私忿易乞巧市乘马行者,开封尹得其人窜之远方。目后再就潘楼,其次丽景、保康诸门,及睦亲门外亦乞巧市,然终不及潘楼之繁盛也。夫乞巧多以采帛为之,其夜妇女以七孔针于月下穿之。其实此针不可用也,针褊而孔大。其余乞巧;南人多仿之。”在这里,我们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即便贵人,也只能步行。这情形,何其壮观。观其风情,似乎绝不亚于古代最大的节日春节。这说明乞巧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七夕的别称 ·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 小儿节:因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 · 穿针节:因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文章TAG:
古代 日用品 用品 雅称 古代日用品的雅称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