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通常大家都会认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实则不然,兴趣总会减弱的,而且一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挫折更容易失去兴趣。所以,我们需要让学生明白并牢记一点,那就是学习数学这一学科是有用的,对于学生将来的理想是不可或缺的。为论证我的这一观点,我引用英语的学习来说明。英语的学习在我国各级学校都是较难有效进行的,其中最大的原因并非英语学习枯燥乏味,而是学生没有发现英语除了用来考试还能有别的什么用途。大家普遍觉得英语是毕业后就失去一切作用的学科。而数学不同,一个人的一生都不会离开数学。从我们咿呀学语时扳指头算术开始,到我们大学利用软件进行数学建模,再到股市,保险或基金等生活经济投资。人无时不刻都用得到数学,能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一半。
一、对“数感”的认识。1、数感是认识客观事物与数建立起来的一种意识。“数感”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在英文中“numbersense”,可翻译成数感、数觉或数意识。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人们常常会有意识地将一些事物、现象与数量建立联系。如走进一个戏院,在我们面前的是2个集合,一个是戏院的座位,一个是看戏的人,有人会自然将这2个集合作一下估计,不用计数,就可以知道这2个集合是否相等,哪个集合大,这就是一种数感。2、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数感”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作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想出有用的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主要是指,使学生具有应用数字表示具体的数据和数量关系的能力;能够判定不同的算术运算,有能力进行计算并具有选折适当的方法(如心算、笔算、使用计算器)实施计算的经验;能依据数据进行推论,并对数据和推论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进行检验。3、数感是一种“数学地”思考。数感就是将有关实际问题与数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都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一个公民都在一定程度上会数学地思考。美国学者格劳斯认为,学会数学地思考就是形成数学化和抽象化的数学观点,运用数学进行预测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如一个学生去文具店买练习本、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品,就要考虑购买每种文具的数量、单价,应带多少钱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过程就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逐步地学会用数学思考的方法理解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培养数感,就是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学会用量化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当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释。综上所述,“数感”就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二、培养学生数感的途径培养学生数感的内容在《标准》中作了描述,其主要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并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结合这些内容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数感。1、在数的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标准》中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在认数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数。
多说点数字,富有幽默感,讲讲你以前关于数学的故事(简短明了),多说一些数学家,要让他们知道数学的伟大!
培养学生的数学感觉,我觉得主要还是方法,学生需要在这种数学中找到乐趣,我觉得需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伟大,对生活的重要性。仅个人意见哈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2,高中录取新生 需要带什么么

高中录取新生后会进行军训,所以防晒用品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还需要带一些所需的生活用品。最重要的是录取通知书、 一寸登记照2套、 团组织关系证明等。如果是住宿的话,基本的生活用品是要的,还有一些觉得感兴趣的课外书籍,譬如 小说 、漫画之类的,如果有些不太危险但有很新奇的东西也可带去,好东西就要分享,这也是可以帮助的东西。在教室里,要多与人交谈,最好能挑起话题的那种,那样就谈天说地,很快就熟起来了,当然话题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高一新生入学文具:  1. 笔和笔筒(放寝室里)、笔袋(随身带)  2. 回形针或夹书的夹子  3. 文件夹。一学期可能要用4到5个。  4. 英语词典(文曲星)  5. 便条本、N次贴  6. 双面胶,透明胶  7. 一些自己喜欢的书  8. 修正液胶带纸什么的  9. 包(上课的上街的……)  10. 笔记本和练习本还有草稿本  11. 2B铅笔,橡皮,尺子  12. 荧光笔  13、移动硬盘。最好有个移动硬盘,现在我们老师要给我们什么资料不是印好的就是在电脑上拷给我们的。  14、计算器。初中计算是考笔算的,高中可以用计算器,但计算器的型号是有规定的,你最好从一开始就习惯使用高考规定使用的计算器,不过这种计算器应该是学校统一会帮你买的,不用着急。  15、三角尺、量角器、圆规。量角器、圆规在高中基本很少,有一把直尺其实就几乎全部搞定了。
高中录取新生后会进行军训,所以防晒用品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还需要带一些所需的生活用品。最重要的是录取通知书、 一寸登记照2套、 团组织关系证明等。高一新生如何平稳度过初中到高中的“过渡期”:  1. 作好吃苦准备  升入高一,学生要面对更概括、更抽象、更难于理解的课程学习,面对更激烈、更紧张的竞争环境,面对更长的在校时间和更远的往返路程,都要求新高一的同学要树立起一种学习意识、高考意识,做好承受压力、经受挫折、忍耐寂寞的心理准备。  2. 尽快适应新环境  高中阶段不仅所学知识深度、难度加大,而且新的学校、新的老师、新的同学会使人际环境较以前更复杂。尚未成年的孩子们面对新的环境往往目不暇接,难免产生种种心理困惑和矛盾冲突。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  3. 学会自主学习  较之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不能再依赖初中时期老师“填鸭式”的授课,“看管式”的自习,“命令式”的作业,要逐步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能力,制定学习计划,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4. 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初中学习方式以模仿和记忆为主,而高中则是以理解和应用为主,要求学生要有更强的分析、概括、综合、实践的能力,将基本概念、原理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高一新生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以及高中阶段学科知识交叉多、综合性强,以及考查的知识和思维触点广的特点,找寻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5. 重新自我定位  新生入学前,首先要过好心理关,到了一流学校的学生,以前在初中都是班里的佼佼者,现在进入一个新集体,一旦成绩有所波动,也要认识到是正常现象,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如果是去了不太理想的学校,也不应该灰心,争取尽快成为班级甚至年级的“领跑者”。进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应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记住,进入高中,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有3年的时间足以不断提高成绩。因此,要明白强中自有强中手的道理,要客观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给予自己正确评价,相信自己不比别人差,要明白自己感到不太适应,别的同学也是由初中升上来的,也会有同样的感觉,给自己信心。要选择一个正确的定位标尺。对新高一学生,特别是重点高中的学生,超过平均分就证明已经适应了高中的学习生活。
高中录取新生,需要带录取通知书、身份证、学费、生活用品等。高中是高级中学(high school)的简称,我国中学分为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属于中等教育的范畴。高中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更高等的教育机构,上承初中,下启大学,一般为三年制。中国的高中教育指初中以后高中阶段的教育,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等,均属于高中教育的范畴。
1. 通知书,学费(必带)2. 如果需要住校,还要带被子、暖水瓶、卫生纸、洗漱用具等3. 在教室报道时,带书包、本子、笔。
需要准考证,准考证背面有写啊,考生录取需带准考证,这是证明你是考生的一个证件,假如准考证丢了赶紧给老师打电话,可能开学时候让你带个什么证明之类的证件去学校报名,不过肯定要身份证! 在高中的生活中,希望你能开开心心的,坚持3年大学就轻松一些了,加油吧!为了自己,为了家人...

高中录取新生 需要带什么么

3,什么是数感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对“数感”的认识。1、数感是认识客观事物与数建立起来的一种意识。“数感”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在英文中“NumberSense”,可翻译成数感、数觉或数意识。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人们常常会有意识地将一些事物、现象与数量建立联系。如走进一个戏院,在我们面前的是2个集合,一个是戏院的座位,一个是看戏的人,有人会自然将这2个集合作一下估计,不用计数,就可以知道这2个集合是否相等,哪个集合大,这就是一种数感。2、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数感”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作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想出有用的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主要是指,使学生具有应用数字表示具体的数据和数量关系的能力;能够判定不同的算术运算,有能力进行计算并具有选折适当的方法(如心算、笔算、使用计算器)实施计算的经验;能依据数据进行推论,并对数据和推论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进行检验。3、数感是一种“数学地”思考。数感就是将有关实际问题与数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都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一个公民都在一定程度上会数学地思考。美国学者格劳斯认为,学会数学地思考就是形成数学化和抽象化的数学观点,运用数学进行预测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如一个学生去文具店买练习本、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品,就要考虑购买每种文具的数量、单价,应带多少钱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过程就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逐步地学会用数学思考的方法理解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培养数感,就是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学会用量化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当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释。综上所述,“数感”就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二、培养学生数感的途径培养学生数感的内容在《标准》中作了描述,其主要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并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结合这些内容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数感。1、在数的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标准》中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在认数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数。
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让小学生爱上数学课堂,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深厚兴趣。教师就要注重平时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一、发掘生活中的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发掘学生生活中的数感十分重要。例如:在体育课上,参加跑步训练,感受60米、100米、200米、400米、800米的距离;到超级市场去看看、称称、掂掂各种蔬菜、水果、一分钱硬币的重量,感受100克、1千克、10千克、1克的实际重量等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的“亲数学”行为,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着好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自己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 比如: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中,在认识“1”时,先请学生说出现实生活中用“1”表达的事物。学生例举出:1本书、1只小鸟、1棵树、1根小棒、1个国家、1粒葡萄、1串葡萄、1捆小棒??随后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 引导学生数出几粒葡萄是一串?几根小棒是一捆?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1个个体(1根小棒),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1捆小棒);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1个国家),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1粒葡萄)。即而渗透了“1”中有多,多中有“1”的思想。 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就成功发掘出了学生在生活中的数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的兴趣。 二、培养课堂中的数感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 例如:在讲“升和毫升”时,练习中要求学生会看刻度说出水的体积。图示为:一个量筒装有1000毫升水,另一个量筒装有200毫升水,合在一起是多少呢?学生看图后想出了多种方法,有的说1升200毫升;有的说1.2升;有的说1200毫升;有的说1又1/5升。学生用多种方法表示同一个数量,通过讨论判断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说明同样表示一幅图中水的体积,可以用整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和分数表示。这样学生就把分数、小数、整数之间建立起了联系,知道了能从多个方面理解一个数,丰富了对数的认识,进一步发展了数感。 三、发展比较中的数感 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 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当于这样的几倍的认识,使数感得到发展。 例如:在进行大数目估算的教学时,我请学生们试着估算一下一页报纸上有多少个字?一摞纸有多少张?一把瓜子有多少颗?全校有多少名学生?体育馆有多少个座位?全校学生人数与体育馆座位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在估算时很少有人会凭空估计,大多数学生都能自觉地把要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数相当于一份的多少倍,用这种方法估算这些大数。当学生把一份的数量与大数进行比较时,观察并感受到大数相当于小数的几倍,体会了大数的多少,也了解了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在这样的估算训练中,估算能力逐渐提高,能够见到生活中的事物,很快和数建立起联系,体会了数的大小、多少的实际意义,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因此,在学生对数有了初步的体验时,通过比较才会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体会到数的大小、多少不同,能够以小数感知大数,以及辨证地看待一个数,从而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发展。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方法多样,只要老师善于发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尽的,一个成功的数学教师,必然是一个善于发现、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人。小学生有较强的数感,会对小学生将来继续学习数学有重要的意义,会使学生在数学王国中更有发展前景。

什么是数感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4,如何培养学生数学估算意识和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估算的优越性。   小学生每天都接触到数学,但由于受以往数学精确性、严谨性的影响,学生主动估算的意识极为薄弱。要想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估算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情景,让学生正确认识并体验估算的实用价值。例如:妈妈带了100元钱去商店购买生活用品,热水瓶28元,烧水壶43元,水杯24元,妈妈带的钱够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估算:先把28、、43、24分别看成与其接近的整十数,列式方法:30+40+20=90(元),所以妈妈带的钱够。再例如:学校组织987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如果公园的门票每张8元,带8000元钱够不够?在此例中适当的方法是把987人看成1000人,8×1000=8000(元)所以带的钱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用估算方法去解决比精算更方便快捷。   二、开展游戏,激发学生估算兴趣。   估算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要让估算意识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头脑中,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除了创设情景,还可以开展一些数学游戏。例如:在二年级教材中,学生认识了千克和克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一次估重比赛。我挑选了一些物品,水果、鸡蛋、鱼等等。让学生依次掂量这些物品,写下这些物品的重量,最后我和学生一起称出这些物品的重量,看谁估计的重量最接近实际重量,谁就被评为“估重小能手”。经过这次活动,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估算的信心。激发学生对估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三、结合教学,渗透估算方法。   估算不是猜测,而是一种有根据的判断。因此,在教学中将一些估算的方法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给学生,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近似估算法。可以把两个数估成整十、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这样能方便估算出一个大致的得数或范围。如227+382=?的计算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在计算前先估算,得出两种估算结果:一种是200+400=600;一种是230+380=610,由此初步确定和在600-610之间,当学生精算后与估算结果对比,从而判断结果是否正确,提高了正确率。   2、联系实际估算法。让学生记住人数,动物的只数、数的棵树、乘车的数量一定是整数,汽车行驶的速度比人行走要快的多。发芽率、出勤率不可能超过100%。   例如:有菜籽300千克,出油率是15%,这些菜籽能榨出多少千克的油?有的学生用了错误的方法:300÷15%=2000千克,引导学生猜想300千克的菜籽能榨出2000千克的油吗?菜油会比菜籽更多吗?很快学生就知道是错误的。   3、以小估大法或者以大估小法。在估算时,如果遇到数过大或过小,难以估算,就先估计单位数,再根据单位数量估算过大或过小的数。例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时,为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概念,我先带领学生到学校操场上,让学生测量出100米的实际长度,并走一走,走100米需要200步,用同样的步伐走2000步就是1千米。再例如,估计一颗花生的重量,我们可以先估计100颗花生的重量,再除以100,就能估算出一颗花生的重量了。   4、循规估算法。根据教学中的有关规律进行估算,如计算小数乘、除法时,可根据一个因数(0除外)小于1,积小于另一个因数,一个因数大于1,积大于另一个因数。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除数小于1,商大于被除数的规律进行估算。   四、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估算的合理应用。   估算的结果是不唯一的、开放的。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时,用估算的方法取得的结果,有时就和实际情况不符。因此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什么时候应估大些,什么时候应估小些,视情况而定,不能机械地采用“四舍五入”法来取近似数。   例如:六年级学生去秋游,师生共39人,车票和门票每人104元,应该准备多少钱?教学时我首先结合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并达成共识,应该准备多少钱?不需精算,估算即可。然后让学生独立估算“39×104≈”,并交流不同的估算策略。在将39估成40,没有异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将104估成100还是110更符合实际呢?这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推敲。显然,因为估少了钱不够,使多数学生再次达成共识,并确定把104估成110符合问题实际,接近准确值,又好算。  再例如:李阿姨去商店购物,带了100元,她买了两袋面,每袋30.4元,又买了一块牛肉,用了19.4元,她还想买一条鱼,大一些的每条25.2元,小一些的每条15.8元。李阿姨带的钱够不够买小鱼?能不能买大鱼?本题有两问。第一问:“够不够买小鱼”可以这样估算,买一袋面不超过31元,两袋面不超过62元;买牛肉不超过20元;买小鱼不超过16元;总共不超过62+20+16=98(元),李阿姨的钱是够用的。第二问“能不能买大鱼”可以这样估算;买一袋面至少要30元,两袋面至少要60元;买牛肉至少要19元;买大鱼至少要25元;总共至少要60+19+25=104(元),已经超过了100元了,李阿姨不能再买大鱼了。这类问题在生活中很常见,从数学上看,第一问要判断100元是否超过三种物品的价格总和,适当放大;第二问要判断三种物品的价格总和是否超过100,适当缩小。   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地渗透,需要教师每堂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经常给学生提供估算的机会和创设估算情境,会开发出他们无限的创意和智慧,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才会迸发出许多有价值的、创造性的估算方法,学生的估算能力才能真正的提高。
1. 培养估算意识,体会估算价值,让学生喜欢上估算 学生的估算意识淡薄,主要原因是在长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较多地进行精确的口算、笔算练习,形成了学生精算的思维定势。有部分教师在估算教学的定位上出现偏差,将目标定位在只教会往大估,或是看到“大约”就估算,做一些机械的训练,这可能会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定式,使得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估算在实际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的价值。2. 注重方法指导,实现方法多元化,让学生创造性的估算 估算虽然是一种估计,但不是凭空猜想,它不仅是一种数学思想,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结果也不是唯一的,所以估算方法的运用有两个目的指向:一是计算要简便,很快就可以计算出大概结果;二是估算的结果要尽可能接近实际结果。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和体验,在比较中理解估算方法的深刻内涵。 3. 旨在实际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也是估算的内在价值。单纯地用算式进行一种机械的估算训练,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估算并不是离精确值越近就越好,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估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有时要把数同时估小比较合理。如:“有350位同学要外出旅游,有7辆车,每辆车56个座位,估一估,够不够坐?”把56看成50,这时7辆车一共可以坐350人,就算把数字估小,350人仍能坐,那么每辆车56座肯定够坐了。第二,把数同时估大比较合理。如:“妈妈带了100元钱,买衣服要48元,袜子12元,够吗?”把48看成50、12看成20,就算把这两个数都估大了,答案才70元,所以100元肯定是够了。第三,让估计值与精确值接近比较合理。如在超市购物付钱时,就需要把钱尽量估算得与精确值接近些,可采用把一个数估大、一个数估小等方法。教师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分析,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灵活的估算技能,而且还能让学生感受到估算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与作用。估算教学只有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估算欲望,才能使学生主动地获得估算的方法和技巧,才能显现估算的内在价值。唯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把所学的书本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自觉地加以运用。

5,孩子总是提前到校总怕迟到这是为什么

这是自我高要求的表现,担心不能把事情办好。
孩子要上小学了,家长要注意些什么?(五) 父母要提前了解一年级新生的学习压力 入学,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转折,是孩子真正接受正规、系统学习的开始。学校生活与学前生活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从此社会对孩子的行为和学习有了要求。家长要想让自己的孩子从一入学起,就能成为一个好学生,必须对此有所了解,并配合学校做好工作,让孩子接受并习惯这种要求。 (一)入学后,学校对孩子的行为有哪些规范要求? 入学后,学校对孩子行为上的规范要求很多,涉及了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1、课上、课下的纪律要求:上学不能迟到、早退,中途不能随便离校;因病、因事不能到校要提前请假;上学要按学校规定着装,并配戴校徽;上课前要准备好学习用品,并把书本、文具都摆放在指定的位置;要听到上课预备铃响就立即有秩序地回到教室,安静坐好;上课要由班长喊“起立”,全班同学一起向老师行礼、问好,老师还礼后听口令坐下;如果谁迟到了,要先喊“报告”,老师允许才能入座;上课时要专心听讲,想发言先举手,得到老师允许才能起立,提出或回答问题;课堂上坐、立、走姿势都要端正,不能随便在下边做小动作,不能小声和同学说话或自言自语;下课要由班长喊“起立”,等老师说“再见”才能离座;要请老师先走出教室,自己再离开;在走廊里要靠右侧通行,不能在楼内跑跳和大声喧哗;课间都要到操场上去活动,并且玩正当游戏;间操或其它活动需要站排时,要动作迅速,做到快、静、齐,等等。2、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要尊敬老师,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见到老师都要主动问好;对他人特别是长辈要懂礼貌,进办公室或他人房间要先敲门,得到允许再入内;同学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不打人、骂人;要爱护公物和他人物品,如果借了别人的东西一定要按时归还;要热爱集体,遇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要先公后私、先人后己;思想上要有一股积极向上的劲头,面对学习或其他方面的竞争、竞赛,有勇气参加;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不胆怯和后退;犯了错误要敢于承认、勇于改正;不说谎、不骗人等等。3、良好学习习惯的要求:上课时要学会听课,眼、耳、口、手等器官要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下课后,要学会把书包中的书、本有次序地放好,本子的使用要固定化,不同的本子要编上号码;铅笔盒里只能装铅笔、橡皮、尺子等必备的文具,并摆放整齐;写字要学会正确执笔,姿势端正,按正确的笔划、笔顺运笔;课后要学会按教学进度预习、复习,并按时完成作业;要学会正确阅读和心算、笔算;学习时专心,不能一边学习一边玩耍,等等。4、其他习惯与常规要求:要养成劳动习惯,学会轮流担任值日生,参加班级大扫除;要养成卫生习惯,每天都做到“三带”--带茶杯、手绢和抹布;“四不”--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纸、不在黑板上乱涂、不在墙壁上乱划、乱画;要做到“三洁”--皮肤清洁、头发清洁、指甲清洁,等等。 孩子能按这些要求去做,就有了取得优异成绩的保障;孩子不能按这些要求去做,学习就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家长如果能在孩子一入学时,就紧密配合学校老师,对孩子强化这些方面的训练,使这些要求变成孩子的自觉行动,就是在家庭教育上取得了一大成功。 (二)入学第一年,孩子在学习上必须掌握哪些知识? 现在,小学的主要学科是语文、数学、外语。在一年级,特别是上学期,三科的功课都不重。尤其是对那些学前受到过良好教育、智力和知识启蒙较早的孩子,更没什么压力。各科要求孩子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分别是:1、数学:孩子要在一年的时间里,学会10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加、减法的进位和退位;懂得小时、分、秒等时间单位,千克、克等重量单位,米、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算;会做比较数的大小,物体的多少、轻重、高矮、长短,和一步运算的应用题。 教学的重点:一是发展儿童的数概念。孩子必须从入学之初的按实物、图片进行运算,逐步过渡到脱离实物,把实物数量的形象移到头脑中进行运算,再之后学会进行抽象的数概念的运算。若是孩子不能很好地完成这个过渡,运算能力长期被实物或手指头所束缚,那将会严重影响以后数概念运算能力的发展。二是提高儿童的口算、心算、速算能力。不仅要求孩子会算,还要明白“算理”、方法正确,算得又快又准(每分钟30道题,正确率100%)。三是掌握数与序数的不同,学会比较数字的大小、数量的多少(懂得甲比乙多多少,也就是乙比甲少多少)。如果孩子过不了这一关,以后的数学学习也会吃力。 教学的难点是解应用题。难就难在孩子必须逐渐学会脱离实物对题目进行分析理解;必须做到既能从已知数出发,又能从问题出发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懂得要求两个数的“和”,必须知道两个“加数”是多少,要知道两个数的“差”,必须先知道“被减数”和“减数”是多少;并掌握加、减算式之间的(可逆)关系。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孩子才能在做题时全面理解题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为以后学习两步、三步以至更复杂的应用题打下基础。2、语文:一年级的学习任务,一是掌握汉语拼音的读法、写法、拼法,会正确读、写字词的音节和标出四声。二是要识字700多个,其中有400多个要求会写,即掌握笔顺,会查笔画,会按偏旁部首归类,懂得常用字义,会组词,会辨别形近字和同音字;另外300字,只要求会读、能正确填拼音。三是能流利朗读课文,背诵其中部分内容。四是学会看图说话和看图写几句话,做到句子完整、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一年级语文,每一个知识点孩子都必须掌握好。至于哪是难点,那会因人而异,与学前教育有很大关系。“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就看功夫到不到。而功夫下到什么程度能算够,也不好说。因为语言这个东西深不可测,而汉语拼音和汉字都只是学习语言的工具,不会认、不会写,肯定不行。可是会认了、会写了,还得会用。会用又有一个看谁用得好、用得巧的问题。朗读、背诵课文是学习运用字词的重要手段,不读熟、背熟肯定不行。可又不是能读熟、背熟了课文就行了,还要课内、课外结合,加大阅读量,提高孩子对字、词、句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语文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就识字、写字来说并不存在一个由浅到深的问题,反而越是小学低年级就学到的东西,越是日常生活中要经常用到的东西。如果孩子的数学在哪一阶段落下了,会很明显,也可以靠突击把它补上;要是孩子的语文出现了欠账,当时往往不明显,事后也很难靠突击把它补上。 3、英语:各校选择的教材并不统一,但对一年级学生要求都不太高,都是从“Hi!”“I am Ami.”等简单对话开始,一学期顶多学十来个句式,百十来个单词,而且一般开始都只要求孩子会读,不要求孩子会写。这对于正处于学习语言最佳年龄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如同游戏,只要他愿意学,都能轻而易举地学会。 教学的重点是让孩子发音准确,关键在老师的发音是否标准。难点不在课内,而在课外。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孩子放学后大多数都没有复习外语的语言环境。结果是,他们在课上学得快,到课下也忘得快,一过起始阶段,就很难跟上教学进度了。到那时,一些孩子就会因为课上听不懂,课后背单词的压力很大,没有语言环境,又得不到家长帮助,等等,失去了学习兴趣。弥补的办法是有的,家长可以给孩子配备“好易通”、“复读机”、“随身听”之类的工具。关键是孩子要会用、爱学、有毅力。 其实,孩子学习的真正难点并不在各科知识的内容,而在于能否在这个过程中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能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学习方法。用一句老百姓通常说的话,那就是能不能让他在学习上“上道”。
我想这是一种好的习惯吧,至少是正确的时间观念,不过您可以帮您的孩子树立更正确的时间观,早到是必须的,但是也要教育他把握好早到的时间,去的太早反而是对自己时间的一种浪费!
我也是这样的,这是由于人的没有安全感和强烈的自尊心所决定的。我觉得没什么不好的
(50×4+60×5)÷(60-50)=50分钟

文章TAG:算是  日用品  用品  为什么  笔算是日用品吗为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