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古代被称为天南贡品的是哪种艺术品

“天南贡品”——椰雕 用椰壳精工制作的椰雕是海南特有的工艺品,因旧时官吏常以它进贡朝廷而得“天南贡品”之誉。椰雕制作技艺精湛,风格古朴,造型优美,地方特色浓厚。 椰雕制作要经过选料、造模、雕刻、通花、嵌镶、刨光、修饰等几道工序。分为青壳、镶锡、镶银、贝雕镶嵌、石膏镶嵌、檀木嵌镶、陶瓷拼贴等许多类。雕刻手法有沉雕、浮雕、通雕、棕雕、拼贴、油彩等。产品有小巧玲珑的果盘、饭碗、酒盏、饰盒、椰珠项链,还有富丽高雅的茶具、酒具、花瓶、台灯、奖杯,以及各类高档挂屏、坐屏、屏风等; 海南椰雕可追溯到中唐宣宗元年(847年),《粤东笔记》载:李得裕谪居崖州时,将椰壳锯正制成瓢、勺、碗、杯作吃喝用具。唐诗人陆龟蒙有“酒满椰杯消毒雾”的诗句,可见椰壳消毒避瘴,制成日用品至少有1100多年历史。到了宋朝,工艺精致的椰碗、椰杯、椰壶已流行在士大夫的宴席上了。 《正德琼台志》记载:宋绍圣四年(1097年),苏东坡谪居儋耳(今儋县中和镇)曾拿椰子壳请当地艺人雕成椰雕帽,谓之“椰子冠”,有“自漉疏中邀醉客,更将空壳付冠师”的诗句。可见当时的椰雕技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至于清末、民国初期,用椰雕作为礼品、用品已很平常了。 海南椰雕经过历代艺人不断的实践,技艺愈趋精良,工艺更臻完美。文昌县工艺厂制作的《鲤鱼吐珠台灯》、《椰雕古鼎》曾参加1978年全国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和1985年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选,均荣获广东"四新"优质产品称号。 《鲤鱼吐珠台灯》是以我国传统年画中表示吉祥如意的《鲤鱼吐珠图》构思创作的。它由椰球、鲤鱼、台座三部分连接成天衣无缝的整体。鲤鱼用樟木雕成,整个鱼身以椰壳拼合,运用圆雕、浮雕,精雕细刻,形象逼真。鱼嘴上的大"水珠"是个硕大的椰壳,采用牙雕手法通刻而成。中间雕上10余尾形态各异的鲤鱼,颇生情趣。座底安上转动装置,接通电源"水珠"徐徐转动。 利用全椰子创制的《椰妹》、《狮子》、《猴》、《兔》等系列产品,新颖奇特别开生面,刻划动物、人物生动传神,曾在全国旅游工艺品交易会上获一等奖。

古代被称为天南贡品的是哪种艺术品

2,扇子是怎么来的

扇子,最早称“翣”,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据说 我国那时已有蒲扇和竹扇了,人们开初不是用它取凉,而是一种装饰品。在周代,王和后的车子都有“扇扇”,用来遮蔽风尘,叫 “障扇”;后来的封建皇帝和高官出行的仪仗中,都有大障扇,以显示其威风。据晋崔豹的《古今注》记载,最早的扇子是殷代用雉尾制作的长柄扇,但并不是用来拂凉的,而是一种仪仗饰物。由持者高擎着为帝王障尘蔽日。到了汉代以后,湖南的竹扇和山东的绢扇普遍用来取凉,形式也逐渐增多,并从日用品成为艺术品。《西京杂记》一书中对此就有较详细记载。据载当时的纨扇,大都用绢等丝织品制成。相传那时长安有个技术很高的工匠名叫丁缓,曾经制出过一种很大的“七轮扇”,只需由一个人操纵运转,就能使满厅堂的人感到凉爽。看来,这种扇子可能就是现在生活中的吊扇、台扇的鼻祖。 传说三国时杨修曾与曹操画扇。所以,扇子主要是驱暑,还 可以作为一种工艺品。人们可以在扇子上绘画、雕刻多种花鸟山水人物,或题诗写字,颇为高雅。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见一位卖 六角竹扇的老妇,就在每个竹扇上各写五个字,老妇很不高兴。 王羲之说:“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可也。”老妇拿出去叫卖,果然人们争相购买。我国历史上有不少有名的画扇佳作,如明代周之冕的竹雀扇、唐寅的枯木寒鸦扇、沈周的秋林独步扇,清代恽寿平的菊花扇、王武的梧禽紫蔽扇等。现在,我国的扇子作为一种工艺品驰誉世界。郭沫若曾为扇厂工人欣然题诗一首:清凉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夺天工。飞遍寰宇,压倒西风。 扇子还可以表现人的某种心理状态。苏东坡用“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之句,描写周瑜的风度。杜牧以“轻罗小扇扑流萤”的 诗句,描写少女们的活泼姿态和欢乐情绪。唐人王建的《调笑令》云:“四扇,四扇,美人并来遮面。”描写美人以扇遮面的悲切心理。“夏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一把扇子,把不劳而获的剥削者的可增面目,人木三分的刻画出来。有的文艺作品还以扇喻人,被作为定情之物,《桃花扇》中就写侯方域给了李香君“宫扇一柄”,“永为定情 之物”。后来李香君抗拒权奸,血染扇面,由杨龙友点染,画成一柄桃花扇。 扇子在古代的别称“摇风”、“凉友”,相传禹舜时代已有,晋朝崔豹《古今注》曾记载“舜作五扇”。不过,在隋朝以前,扇子多以绫绢、禽羽、竹篾等材质制成。隋至唐代,出现了纸扇,后又发展了象牙扇、檀香扇等名贵品种。明清时苏杭的扇艺代表了中国古代工艺扇的最高峰:苏州的扇子称为“香扇”,杭州的为“雅扇”。而杭州的王星记扇业就是杭州“雅扇”的代表。 王星记扇业的前身杭州王星记扇庄,由王星斋夫妇创建于1875年(清光绪元年)。其时,杭州王星记扇子以它精湛的工艺、迥异的功能、高雅的情趣使之与浙江的丝绸、龙井的茶叶相提并论,并被誉为“杭产三绝”而名扬天下
关于扇子的故事: 诸葛亮的妻子是历史上有名的丑女黄硕,河南名士黄承彦的女儿,相传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 诸葛亮知道黄承彦其女后就毛遂自荐,亲自前往沔阳黄府拜见,跟黄承彦说:“我想娶令媛为我的媳妇”。黄承彦就跟诸葛亮聊了一下,聊完就叫女儿送诸葛亮出去。 结果,女儿送诸葛亮出去的时候,送了他一件礼物,就是一把扇子。 黄硕把这把扇子给他的时候,就跟他讲了这么一句话:“诸葛先生,你可知我送你的这把扇子有什么用意?” 诸葛亮想到司马迁所讲的“重于泰山,轻于鸿毛”,就说:“礼轻情谊重。” 黄硕说:“好吧,就算是原因之一。那么可知还有其二?” 诸葛亮想不起来,就跟她说:“愿闻其详”。黄硕就说:“诸葛先生,刚才您跟家父在那里畅谈天下大事,我在旁边看了一下。当你说到你的胸怀大志,你就——器宇轩昂;当你说到刘备想请你出山,你就——眉飞色舞;但是诸葛先生,我发现你每次一讲到曹操,就——眉头深锁;一讲到孙权,就——忧戚于心。大丈夫做事情要沉得住气。我送你这把扇子是用来给你遮面的,挡住你的脸。” 原来,她是要诸葛亮沉得住气。难怪处之泰然保持宁静,成了诸葛亮的座右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扇子是怎么来的

3,最早的扇子是什么

扇子最早称“翣”,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它起初不是用来纳凉的,而是一种礼仪工具。渐渐地,扇从地位和权利的象征转变成为纳凉、娱乐、欣赏等生活用品和工艺品。 【扇子谣】扇子扇,有凉风,天天在手中;有人问我借,等到明年冬。 古扇源流 扇子起初是一种礼仪工具,是统治阶级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与特权而使用的。 扇子本是实用之物,以其轻薄而面积大,可扇风取凉。中国一向有在日常器物上施以装饰的传统,于是扇柄扇骨上有雕工,扇面正反上加书画。较早的雕工书画多由普通匠人完成,慢慢地各种有才华富想象的艺术家也来参加,扇子也就此演变成有实用功能的艺术品,使人顿生爱羡之心、宝藏之意,成为今天集藏的一大门类。 中国扇子的起源很早,商代就有扇的雏形。 中国古代扇子的种类非常多,但真正被藏家所垂青的,只有折扇和团扇二种。 折扇一名“折叠扇”,又名“聚头扇”。折扇收则折叠,用则撒开,故又称“撒扇”。折扇产生时间虽较迟,其重要性却极大。它携带方便,出入怀袖,扇面书画、扇骨雕琢,是文人雅士的宠物,所以又有“怀袖雅物”的别号。团扇产生远早于折扇,因形状团圆如月暗合中国人合欢吉祥之意,又名“合欢扇”。又因其由丝织物制成,故又称“纨扇”或“罗扇”。更由于唐人王建《调笑令》中的名句“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而产生了“并面”、“便面”和“障面”的雅称。 明代是折扇流行的开始,这或许是由于永乐时期明成祖的倡导。近代明代藩王墓出土物中折扇不少,可与上述记载相印证。折扇制作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分布,以地名人名著称的就有杭扇、曹扇、川扇、歙扇、弋扇、潘扇、方扇、黄扇、青阳扇、溧阳歌扇、丰润画扇、武陵夹纱扇、金陵柳氏扇、尹氏纸麦扇、吴扇等繁多的名目,也有以功能用途分的春扇、秋扇和靴扇等品种。扇股扇面的制作日趋精良,且各有名家;扇面书画广泛流行,在文人雅士中得到认可。如果说折扇源于日本的话,此时已真正汉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清代是中国折扇大发展的时期。扇子在文人官员间的使用更加频繁。扇子不仅是用以生风凉的工具,也不仅是一种艺术品,它成为一种身份地位趣味的象征,成为他们社会角色的道具。不仅是夏天,就是在天气凉爽的季节,手执一扇,打开收拢,或佩挂在身,或藏于袖中,都具有人格表露、情绪交流的意义。不仅是文人,不仅是男性使用折扇。从文人书画扇这一主流,分出以黑纸扇、游鉴图扇和戏画扇为典型的工艺扇,以及女用的米扇。从扇本身出发,又有了扇袋、扇坠和扇盒等附属的工艺品。扇子还从中国流传到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欧洲。乾隆时期,广州的商人曾专门生产适应欧洲贵妇趣味爱好的象牙折扇。折扇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 民国时,折扇保持了它在中国艺术上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没有什么超出前代的,而值得一提的创新是集锦扇。在此之前,虽然也有多人在同一扇面上合作绘画,或分段书写各自署款的扇子,但集锦扇却是将扇面空间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分割,然后由多名书画家分别作书绘画。从最少的两人组合开始,到多至十余家合作的集大成之作,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在扇面上作画写字,在三国时就有,据《晋书》记载,王羲之为蕺山老姥题扇的故事。在扇面上作书绘画历来被人们所喜爱,所收藏。由于扇面形态独特,文人墨客苦心经营,别出心裁,依据扇面形状绘制出千姿百态的图画,抒发出令人赏心愉快的语言诗句。当今书画藏品中的历代名人佳作以成扇或扇面形式的作品数量不少,成了书画艺术的珍宝。 在折扇上写字作画并非易事,由于扇面的形态不同,高低不平,材质多样,要在上面创作出气势贯通,潇洒流畅,令人赞美的作品,确实需要精心设计,耐心经营,反复实践才能达到,从古人的经验中我们看到较多的有如下几种章法设计:一是一行长一行短的章法,如图1,这种形式使用行草书体最为适宜,可以收到气势流畅,磅礴大气,美不胜收的效果。二是行行字数相等的章法,如图2中国将军书画网),这种形式适宜使用隶书、楷书,显出古穆朴实、清雅遒劲、厚重耐看的效果。使用篆书、甲骨等也很耐看。(如图2 中国将军书画网)三是一字成行的章法,这种形式适合写大字,书体不限,沿着折扇弧边书写,在下面留下一片空白,显得空灵、自然、大方、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以上三种形式的章法,都是沿着扇面的弧边书写成弧形的,今人也有别出心裁的,在扇硕中部排成平行四边形(或圆形)的形态,吾以为这种形式虽不够自然但只要安排得当,特别是安排好落款和印章,同样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关于团扇(即圆形镜面)的书法创作,比起折扇要自由一点,可以沿圆形布满扇面,也可取中间排列成方形,也可半方半圆,也可只写一个单字,也有一番韵味。

最早的扇子是什么

4,没有埃及香精哪来法国香水

  在离埃及狮身人面像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繁华的商业区,其中有一家特别出名的香精店。这里的店主说,在埃及,香精的历史与金字塔一样长,而且还有许多神秘的别称,比如“沙漠的秘密”。   几千年的香精史   当摩西从古埃及流放地归来的时候,上帝命令他觐献橄榄和香料制成的圣油。这是《旧约》中记载的故事。而事实上,古埃及人对香精的提炼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千年,散布在尼罗河两岸那些庞大神庙的遗址中,至今还保留着古代的香精实验室。   位于尼罗河西岸、卢克索以南120公里的伊德夫,那里有著名的神庙遗址,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露天博物馆,墙上布满了叙事绘画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整个神庙由长达137公里的围墙围绕着。在多柱式大厅的西北面,隐藏着一个狭小的房间,既没有窗户也没有通风设备,这里就是香精实验室。乍一看,这里更像香料储藏室。密封的石室里,墙上刻满美丽的象形文字和浅浮雕绘画,记载了许多有史以来的香精和香脂配方。这些配置香精的过程如同配制魔药般严格而神秘。比如使用产自哪个地区的原料,每种原料加入多少以及加入的顺序,是否需要加热以及加热的时间,浸泡的方法和应该使用什么样的器皿,最终成果应该呈现什么样的色彩与重量等等都有规定。   这些配方常常被现代科学验证出其实用性。比如某个古代牙膏配方:百分之一盎司的岩盐和鸢尾干花,五分之一盎司的薄荷,二十粒胡椒。   古埃及人对于香薰疗法也很有心得,不同的用途,都有专门的配方,包含了许多原料。古代埃及人也在烹制食品时放入胡椒、桂皮,石竹花、茴香和锦葵籽。这份食用香料名单中如今加入了辣椒、咖喱粉、孜然这些典型的阿拉伯香料。   埃及人很早就懂得用没药和洋香杉精浸泡绷带,能够起到消毒的作用。而凤仙、蓝莲、百合,这些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香精则不仅会使空气芬芳,也可以用来治疗疾病,并且广泛用于庆典和祭祀活动。   早在阿拉伯工匠制造出玻璃香精瓶之前,法老时代的埃及已经从美索不达米亚人那里学会了核心式玻璃造型技法,为他们的香水、精油或是香膏制造相配的容器。与此同时,他们仍用传统的雪花石制品来放置珍贵的油膏——特别是那些用于制作木乃伊的复杂产品。   这一切之外还有一样最重要的东西——橄榄油。大概没有哪个地中海沿岸国家不依赖于橄榄油,不论食物、美容或是贸易。著名的埃及艳后克里奥派特拉用橄榄油使头发丰美、皮肤光滑,她精心调配的香氛则迷惑了凯撒和安东尼。   众神的芬芳  众多古代神话传说,充斥着对古埃及香水诱惑力的描述,清晰地展示出香气的超自然起源。传说大约在公元前2040年的中王国时期,有一支勇猛的海上舰队遇上了大风暴,经过几天的海上漂浮后,来到了一座富饶的小岛。这座小岛的守护者是一条全身覆盖着金银珠宝的大蟒蛇,它就是香料之王。今天的大多数埃及学家认为,庞特,也就是这个香料王国,位于红海以西,与苏丹和古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比邻。   可是一直到哈特谢普苏特法老(公元前1504-1483)的统治时期才有了对这个遥远国度的首次探险活动。当时祭司们的香炉里空空如也,哈特谢普苏特法老断定这是阿蒙神的神谕,于是派出海军前往小岛,并传圣旨:“那里有的是上好的香木,你们务必满载而归。”果真如此。舰队带回来31棵香木,并成功地把它们培植在了埃及的土地上。这件事被绘制成了彩色浅浮雕,保存在离卢克索不远的哈特谢普苏特神庙的柱廊上。   古代埃及人常将最好的香木供奉给天神。阿妮克·勒格瑞是一位对气味颇有研究的人类学家和哲学家。她认为最早的时候香精的角色非常神圣。只有地位尊贵的祭司才有权配制香料,而且配制前还先得有特别的仪式。   时至今日,虽然这一种芳香仪式的最初含义已经流逝在时间长河中,但人们今天还是能在埃及找到这种仪式的痕迹。埃及最大的基督教派别——科普特教会的高级神职人员们,至今仍然亲自调配祝圣使用的圣油。在封斋期第六个主日的夜晚,到复活节前那个星期四,身着传统黑色长袍,留着黑色胡子的科普特神甫们会在位于纳特孟地区的修道院中配制圣油,然后将它们送往埃及和埃塞俄比亚各地的科普特教堂中。   调配圣油是在圣比硕修道院进行的。那里的门房内科丹神甫接待了我。他有一把长长的黑色的大胡子,一直垂到黑色的长袍前。他带领我穿过迷宫般的几个小礼拜堂。这些礼拜堂的装饰色彩鲜艳不失天真,原来都出自他的手。最后我来到了这里最神圣的地方:一个需用两把钥匙开启的配药室,里面有各种小锅、滤锅、天平、装着香料的小瓶子。圣油调配完成后,它们先是被储藏在大塑料瓶里,然后被分装在有十字标记的小瓶子里送往世界各地的科普特教堂。   香木来源十分神圣,制成香料后也是用于供奉各位天神,或者是为了使人身后尸体不腐,达到永生。古代埃及人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使用了神秘的香精和油膏,一旦用香料处理了尸体,那死者也可以位登仙列了。这些珍贵的配方已经失传,现代人很难确定它们的成份。那是古代埃及人不朽的秘密。   人类最早的香水——可菲神香   人类最早的香水,据说就是埃及人发明的可菲神香。但因当时并未发明精炼高纯度酒精的方法,所以这种香水准确地说,应称为香油,是由祭司和法老专门制造的。   不光在礼拜仪式上必不可少,香精也是和埃及社会各个阶层都息息相关的日用品。对这一现象,卢浮宫古埃及馆馆长日内维尔夫?皮埃拉分析说,活着可以被理解为感觉着。香精被视为愉悦的代名词,纯净的象征。不管是平民用的没药花或是凤仙花香精,还是富人用的蓝莲花或百合花香精,都可以清新空气、柔软皮肤、治疗疾病、用于庆典祭奠。   埃及香精蕴藏着沙漠的秘密。这个古老的国度,最吸引人的不是那些已知的名胜,而是未知的秘密。

5,七夕的典故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庆祝方式这个节日已越来越少人庆祝。在50年代和60年代,每逢这一天,牛车水一带到处张灯结彩,布置得如同仙境一般,来自不同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这里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由于节日的来源富有浪漫色彩,乞巧节应发展成为华人的“情人节”,让这一天充满爱情的温馨与甜美,也让人们向所爱的人表示赏识与关怀。鹊桥仙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就夜晚而言,除月夕外,七夕也是同样美丽动人的......七夕别称“星期”的背后,有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二星在七月七日这天会合,故称。王勃的《七夕赋》把星期与月夕相提并论,点出了一年四季中与亲情、与爱情相关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动人的两个夜晚。大约正因如此吧,后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要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七夕乞巧七夕七月七,是传说中牛郎织女从鹊桥渡天河相会的日子。人们心中的织女是个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出来行拜祭的礼仪,并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因为七夕节与女事关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妇女节。七夕节有吃巧食的风俗。巧食的内容有瓜果和各式各样的面点,各地风俗不一。各种巧食做成后,都要陈列到庭院中的几案上,好象要请天上的织女来品评。然后大家一面观赏着遥远的夜空,一面吃着各种巧食,认为这样会使人变得灵巧。汉代时,民间便开始向织女乞巧了。不但祈求心灵手巧,还祈求得到财富、早日有美满甜蜜的婚姻和得子。
中国农历的7月初7,是中国民间的乞巧节,传说这一天,也是天上牵牛星与织女星相会的日子。 上古的时候,天空碧兰如洗,一点云彩也没有。天帝觉得太单调了,就吩咐 他的7个女儿纺纱织布,给“天”做件衣服。7个女儿织出的布不是灰色就是白色,还是很单调。 7姐妹中最小的妹妹是个有心的人,她在花园里发现一种开着7种颜色的花,于是就采了许多这种花,把漂亮的颜色染到纱支上去,经过她的努力,终于纺出了五彩缤纷的彩纱。姐妹们都很高兴,夸她手巧。大家决定,平时让“天”穿 白衣服;下雨时穿灰色衣服;早晨和傍晚穿彩色衣服。天帝知道后,非常高兴, 便将最小的女儿封为“织女”。 织女每天织布,织累了,总要看看下面人间的景色。有个小伙子引起了她的 注意,她发现这个小伙子总是孤单地一个人耕作,休息时,也只和身边的老牛说话,织女不由得有点怜悯他。 这个小伙子就是牛郎。 有一天,老牛告诉牛郎:“明天是七月初七,天帝的 7个女儿,要下凡到人间洗澡。你把织女的衣服藏起来,她就可以做你的妻子。 ”听了老牛的话,牛郎心动了,决定试一试。 七月初七这一天,牛郎藏在河边的芦苇丛里等候,没多久,只见天空飘起7 朵彩云,每朵彩云托着一个仙女。只见仙女来到河边纷纷脱下衣裳,跳进清清的 河水中。 牛郎一跃而起,抱起织女的衣服就往回跑,因为跑得太急,“哗啦啦”的芦 苇声惊动了7仙女,7仙女纷纷上岸,其中6位仙女披起各自的衣服,飞上天空 ,唯有最小的织女没有衣服而惊慌失措地站在河边。牛郎结结巴巴地对织女说,只要答应嫁给他,就把衣服奉还。织女一看是自己爱慕的小伙子,就含羞点点头。 当晚,牛郎与织女在老牛的主持下成亲。两年间,织女生了一对儿女。夫妻俩一个种田,一个织布,生活十分美满。 转眼7年过去,天上过一日等于人间过 一年。每过7日,天帝就要召见7个女儿一次,他发现织女没有回天宫,并与凡人结婚十分生气,在7月7日这一天,天帝派天将把织女抓回问罪。 牛郎悲痛万分,用箩筐挑了两个儿女,去追赶织女,老牛取下一只角变成飞船,载着牛郎和他的孩子向天空飞去。孩子拼命地喊:“妈妈,妈妈。”织女听 到牛郎和孩子的叫声,拼命挣脱了天将,要去和牛郎、孩子们相会,此时,天帝 突然从天空伸出一只巨手,当空一劈,一条波涛汹涌的银河顿时横在牛郎织女中间。就在这时,天空飞来大群大群的喜鹊,在银河上架起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 在桥上相会。天帝没有办法,只好允许每年的七月初七的晚上,让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后来,在7月7日这天,女孩子们要向织女“乞巧”,他们拿来彩线和7根 针,如果能很顺利的穿过,就是巧手姑娘。据说,孩子们当日夜晚在葡萄架下还能听到牛郎织女说悄悄话呢。http://gb.chinabroadcast.cn/chinaabc/chapter18/chapter180102.htm

文章TAG:古代  日用品  用品  雅称  古代日用品的雅称有哪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