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节日用品有哪些,客家人在元宵节会准备什么东西过节
来源:整理 编辑:日用商品 2024-12-15 02:21:10
本文目录一览
1,客家人在元宵节会准备什么东西过节
诏安县霞葛、官陂、太平、秀篆客家乡镇和毗邻平和县的大溪镇以及相邻的广东饶平等地过元宵节与周边不同,这里的客家人在元宵节前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用糯米、粘米按一定的比例用电动磨浆机磨成米粿的原料。佐料大蒜洗干净、晾干、切碎,配料瘦猪肉、小虾、蛋丝、味精、鱼汁按一定的比例倒入锅里,用武火炒熟。然后起锅,晾在竹簸箕上,以保证炒熟的大蒜菜颜色、芳香味。米浆煮熟后,用 糍杵在石臼里捶打,使米粿有韧性。之后,把米粿均匀分成小块,用蜂胶和花生油加热,做为润滑剂,使米粿不粘手。把米粿拿一块用双手轻轻捏平,形状做成中间大、两头尖,看上去像一只小船,把上述的佐料用汤匙倒入“小船”里面,把周边的米粿粘贴起来,这种大蒜米粿艺术就做完成了,有的称大蒜粿、虾粿。
大蒜米粿的吃法:适量的食用油,用文火煎煮熟;有的在锅里加上大量的食用油,以漫过大蒜粿为宜,用中、武火炸熟。这种大蒜粿煎熟以后,比起任何一种米粿好吃,吃起来十分芳香。每当在煎煮的时候,围观者的口水肯定会流三尺。
客家人还有一种风俗习惯,元宵节这一天,男女老少都在家里欢度这个佳节,穿上崭新漂亮的衣服。一大早少男少女就到附近的地方采摘榕树枝条、摘大麦穗、芳香草等遍插在家门口和猪舍门框两边。据老人介绍是可以避邪作用。还有一种独特的风俗习惯,这一天晚上男青壮年玩得特别晚,相约几个人到别人的蔬菜园里公开拔一些大蒜,在煮大蒜的过程中加一些红酒煮熟来吃。据传说这样做是故意让人家骂,耳朵就会灵敏。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这种的做法现在越来越少了。
2,新加坡旅游必须去的地方
鱼尾狮公园在新加坡河河口的海宾大道上,有一座喷水的狮城标志,白色的狮头鱼身像,高达8公尺,乃新加坡的国徽。 裕廊飞禽公园占地20公顷,位于裕廊山西面的山腰,是世界上最大的飞禽饲养场。在广大的公园内,至少有300种鸟类,及3000只以上的禽鸟在此栖息,另外还有一个世界唯一的猛禽区,所谓的猛禽就是老鹰、枭等,至少有1500只以上。当鸟儿在园内自在散步、飞翔时,可以观察到它们的自然生态,并欣赏鸟类的自然舞台表演。 新加坡海底世界又名范克夫水族馆,这在亚洲是首屈一指,规模最大的海底世界。 国家博物馆、美术馆,新加坡博物馆的一楼,有一个角落陈列着介绍新加坡历史的模型,在各个时代旁,附有说明注解。二楼是展示胡文虎翡翠收藏品的“Hau Par ——Collection”,这些展览品是从胡文虎“翡翠之家”移来的。美术馆内的作品,大多以新加坡的艺术家为主。而且以油画居多。 牛车水——唐人街,位于新加坡河河畔南面的牛车水居住了中国南方移民的后代,他们大部分是福建人,广东人,海南人以及客家人等。这里已成为一个古老华人社会的缩影,可听到地道的方言,尝到纯正的风味食品,买到传统的唐人日用品。 土生华人坊在乌节路的中心区,有一个殖民式建筑的商店街,里面有餐厅及商店。2楼有许多马来及中国式的家具以及家具展示博物馆。 亚洲文化现场表演,这个秀主要是表演中国、马来、印度各民族的传统歌舞,虽然只有短短的35分钟,但却能将亚洲各国的基本舞蹈文化展现出来。您将会被多姿多彩的民俗文艺表演和亚洲民俗音乐深深吸引,千万别错过这精彩绝伦的亚洲文化表演。 虎豹别墅以前是虎标万金油公园,如今改为新加坡主题公园,比先前的规模大五倍,可容纳500人的「东方精神剧场」,以多媒体设备呈现中国文化、传统习俗的多元与丰富性。喜欢冒险的旅客不妨试试「激流秘境」之旅,其他受欢迎的设施有:「中国神话传奇」的木舟探险、白蛇传、八仙过海等等,还有1600个座位的「南中国海剧场」及园中最高处名为「四季」的露天剧场。1990年10月重新开张的虎豹别墅,适合各种层次客人来旅游探险游乐。 圣淘沙是新加坡著名的旅游胜地,岛上主要康乐场所及展馆有:新加坡先驱人物蜡像馆,这是圣淘沙岛上最具特色的展览馆,亦是新加坡最著名的蜡像馆;十九世纪英国西罗梭炮台,它已有百年的历史,就在蜡像馆的同一位置;海事博物馆,世界昆虫馆,这是亚洲最大的昆虫馆之一,展出了4000多种包括蝴蝶,蛾类,甲虫类等标本及活虫,令人眼界大开;珊瑚馆,圣淘沙艺术中心,独木舟中心,高尔夫球场,音乐喷泉。
3,回家过年带什么好
送给父母要实惠的东西,要是买了不实惠的,他们会心疼钱,还会觉得乖孩子不会花钱。补品是比较好的。鹰牌参片、脑白金都挺好的呀 衣服也很好。买一件质量好的,小县城里面没有的那种保暖的羽绒服,我觉得是不错的选择。 我今年过年回不了家。但是元旦要到男朋友家去,因为比较近一点。他们家在农村,我买了一些好烟和好茶。因为他父亲好这个,而农村里买这些也不是很方便。 给我父母的我还暂时没想好。但是想好了给爷爷奶奶的礼物。今年也是我刚开始工作,第一次春节不回家,以前每次过年都会下乡陪爷爷奶奶(因为老人不愿意进城),爷爷喜欢除夕夜放烟花,但是因为爸妈都是节省的人,我以前又没有钱,所以总是最多买上几十块钱的,和爷爷一起去放,总是不能让爷爷尽兴。今年我决定给妈妈寄500块钱回家,托她用这500块钱专款专用买最好的最漂亮的烟花带下乡,让这漂漂亮亮的烟花陪我爷爷过年。 而且我知道,我爸爸妈妈最孝敬爷爷奶奶,我这样让爷爷奶奶开心,我爸爸妈妈也会好高兴的! 赫赫,至于我爸妈,大老远的寄东西不方便,以前给妈妈买过一次衣服寄过去结果花式老妈又不太喜欢,所以我觉得最大的可能还是我最后寄上几百块钱回家,“赞助”他俩出去溜达溜达小小的旅旅游。想过让他们到北京来游玩,但是车途劳顿,而且北方寒冷妈妈身体又受不了,到时候我要上班又不能陪他们,他们肯定也会想在给我添麻烦(老人总是太为子女着想,在身边反而会玩不好),所以我想,我现在自己挣钱了,老爸老妈辛苦二十几年培养我现在也该松口气了,他老俩口的应该浪漫浪漫了,如果我寄钱说这钱是给您二老去小旅游用的,我想他们肯定乐于真的出去潇洒潇洒,像他们这一辈的人生活都很节俭舍不得消遣娱乐的。 赫赫,想到这里我得意的笑了,这个春节我虽然不能够回家,但是我要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开开心心的过! 所以,我给你的建议是,买礼物之前先想一想爸爸妈妈喜欢什么,想一想怎么样他们才会开心,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有一颗孝心,这样送出去的礼物,接受的人会感到你的真情,因为你是用心思忖过,给他们买的贴心的礼物。 如果你工作过后还没有给家里寄过钱(我每个月都会给家里寄200元,赫赫,是不是太少了?但是我会坚持的,我会慢慢往上涨的!),那么我建议你这个春节一定要给家里拿钱!除了买礼物以外!钱一点都不俗,子女的成功都是父母血汗钱堆砌成的,为什么我们不能用钱来表示我们的孝心?而且,我个人认为,经济独立过后就是赡养父母的开始,金钱是衡量的指标之一,而且是很重要的。不管父母在不在乎这个钱,他们会不会用,他们在乎的是你的孝心。 想想这个春节,你父母感受到的,应该是温馨和宽慰,因为孩子独立了,也因为孩子心里装着爸妈。买什么样的礼物都是一样的,只要是你精心挑选的。不管孩子买什么礼物给爸妈,爸妈心中的这个孩子都是一直的那个孩子,爱不会变。 祝你过一个充满爱的节日!我觉得你可以帮爸爸妈妈买个保暖内衣,超薄那种。虽然薄但是很暖。至于弟弟,妹妹嘛,可以买个MP3或者是文曲星帮助学习。 过年啦。买点特产回去挺好的,或者你们那买不到的东西,你觉得好的带点回去。如果实在不知道买什么,可以买两三斤坚果啊。核桃、腰果……再加瓶药酒或果酒送长辈。比如在广州,我可以买客家果酒、咀香园的炒米糕、杏仁糕、双皮奶。还有五香磨坊的芝麻粉、固元膏、有机胚芽五谷……再带点水果回去,山竹、榴莲家里没有的但 回家看望一下老人就是最好的礼物了 带东西的话 就带一些实用的礼物吧 不要乱花钱 父母看见也会心疼的水果。回家过年带特产,平常的日常用品或衣服哪儿都能买到。买特产回家,串门的时候也可以送给朋友。特产一直都是过节送礼的最佳选择。特产不一定是当地的特色食物。也可以是精巧的富含当地色彩的工艺品。送家人或送礼比较有新意且让人的惊喜感增加,远比其他普通礼品好。特产是在没有目的的情况下的选择。还有一种是根据家人的心愿购买礼品,比如父母特别想要什么东西但平常又舍不得买。还带什么呀 回家看望一下老人就是最好的礼物了 带东西的话 就带一些实用的礼物吧 不要乱花钱 父母看见也会心疼的我觉得你可以帮爸爸妈妈买个保暖内衣,超薄那种。虽然薄但是很暖。至于弟弟,妹妹嘛,可以买个MP3或者是文曲星帮助学习。 过年啦。买点特产回去挺好的,或者你们那买不到的东西,你觉得好的带点回去。如果实在不知道买什么,可以买两三斤坚果啊。核桃、腰果……再加瓶药酒或果酒送长辈。比如在广州,我可以买客家果酒、咀香园的炒米糕、杏仁糕、双皮奶。还有五香磨坊的芝麻粉、固元膏、有机胚芽五谷……再带点水果回去,山竹、榴莲家里没有的水果。
4,糍粑是什么东西呢
糍粑是用熟糯米搅拌成泥制作而成,是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流行的美食,人们习惯于在春节前制作,象征丰收、喜庆和团圆,是过年必备之品。糍粑排骨是一道带有浓郁乡土风味的新菜色,柔软的糍粑包裹着酥烂入味的排骨,再油炸至金黄,入口松化内里软滑,带有排骨肉汁,口感非常丰富。
[编辑本段]制作工艺
糍粑,闽北各县市都有,又以武夷山最为盛行,糍粑是以糯米为主料,清浸泡后搁蒸笼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绵软柔韧。趁热将饭泥制作成可大可小的团状,搁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黄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盘里滚动,即可取食。口感香甜。现街头商贩多用脚踩三轮车叫卖,饭泥用保温性能好的特制铁桶装放,摇动把手,饭泥从圆孔钻出。大凡有喜事,当地人都要做红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具体做法:糯米浸泡一天以上,滤干水,置木甑里蒸熟。尔后倒入石臼舂烂至胶状,在干净的器皿上洒些糯米粉,将舂烂的糯米置其上揉搓,捏成小团或饼状,还可以用特制的模具印成各种图案,置通风干燥处阴干。阴干后可浸泡在水中,能长时期保存。食用方法很多,可油煎,可水煮,可火烤,可以同甜酒一起煮沸加糖,还可用微波炉加热。
[编辑本段]各地风味
湘西土家--土家人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说法。每逢春节来临,农历腊月末,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据乡土志书记载:“糯米饭就石槽中杵如泥,压成团形,形如满月。大者直径1尺5,寻常者约4寸许,3至8分厚不等。”小糍粑做完后,由心灵手巧最会做糍粑的妇女,再做几个大糍粑,小则三五斤,大则十多斤。这叫“破笼粑”,象征“五谷丰登”,又显示土家人大方。打糯米糍粑是一项劳动强度较大的体力活,一般都是后生男子汉打,两个人对站,先揉后打,即使冰雪天也要出一身汗。做糍粑也很讲究,手粘蜂蜡或茶油,先搓坨,后用手或木板压,要做得光滑,美观。
糍粑,一般在湘西的冬日里才能吃到,吃它的方法很多。最过瘾的吃法,就是烤糍粑,冬日的湘西阴寒潮湿,为了作热取暖,一般人家都会燃起火炉火桶。糍粑便是放在其中的火盆木炭上烤炙的,火盆通常有铁架,没有我们就用火钳作支架。似乎有倔性的糍粑,让它软化可不容易。烤糍粑的过程,最考验人的性情,性急的人是吃不上的。糍粑得放在微微明灭的炭火上慢慢烘烤,火气不能太大,要不然外皮烤焦,内里却是生硬的。而且要不停的翻边倒面,使它两面均匀受热。受热后的糍粑可不是好对付的,炽热的高温黏着你的手指烫,烫的人几乎断了想吃的念头。但一想入口绵软香甜,又不得不就范。糍粑在火气下催的渐渐鼓胀,表皮微微隆起,象一个大包子就大功告成了。此时将表皮弄破,会有一股白气升腾,可见内里雪白,拿在手里软乎乎的,心里升腾起一股征服的快感。此时可就别太心急,以免烫了口舌。
具体做法:
糯米洗净蒸熟。
茶油中放入黄色的蜂蜡,加热融化,涂抹在桌面、门板、石臼、木槌等用具的表面。
把糯米放进石臼中,用丁字型的大木槌用力捶捣。糯米粘性很强,一般是两个强壮的男人来,一上一下地“打”。大冬天的,光着膀子还要流汗。
糯米捣成泥以后,取出放在桌子上,乘热揪出拳头大的米团,压扁成饼,再用门板加重物压住,等糯米凉了就成型了。
糍粑可以存放很长时间,如果放在大水缸里,用水浸泡,定时换水,可以吃到六七月份。
烤好的糍粑可粘糖,或将糖灌入糍粑中,等其中的热度将糖溶成糖水,此时糍粑入口甜香无比。糖是常见的白砂糖,如有土制的红糖片,那就更好。也可将糍粑中裹入豆腐乳(湘西叫霉豆腐),薄薄的铺上一层,如有厨房设备,糍粑亦可用油煎熟吃, 切块用甜酒煮熟吃,各有风味。
桂林--糍粑制作工艺精细。把上好糯米蒸熟后,用力杵打,直到糯米饭全融,像棉团状,然后再取出糯浆做成圆团,放入蒸笼蒸熟而成。水糍粑多放内馅,如豆蓉、莲蓉、芝麻桂花糖等,质地细腻柔韧、 洁白晶美,如趁出笼时热气腾腾,再裹上点白糖或熟豆粉,更是色美味鲜,口感细滑沁甜。为桂林名小吃之一。
客家--在梅州客家地区,每逢传统节日或家庭喜庆,都有做糍粑的习俗。糍粑的制法是:取上等糯谷,最好是壳薄质软的红谷糯,经加工成白净的糯米。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进木甑里蒸糯米饭,放进石臼里,用杵槌舂制而成。因此,客家人叫“打糍粑”。舂糍粑的杵槌,要用光滑的木杵,糯米饭粒便粘不住。经过用力舂捣,使之成羹状,然后做成如鸡蛋般大小的糍粑。蘸上炒米、花生、芝麻、黄糖等配制的佐料粉,吃起来柔韧鲜滑,香甜可口。客家农村有句俗话:“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烧。”说的是每逢农历十月初一,家家户户做的糍粑热气腾腾。
闽清--清代古民居荟萃的闽清坂东镇,新冒出好吃价廉的地方风味小吃———糍粑,并被全国最大古民居宏琳厝的宏琳古宴列为名贵美食,受到游客欢迎。糍粑,是当地人用当地优质糯米经水泡后,放进饭甑蒸熟后倒进石臼,一人用木杵舂,一人翻动,一下一下,直舂到米饭粘稠如泥状,挑起不断为止,民间俗称“打糍”。然后装进盆里,加香油点润,用手搓成块,搓成丸,放进装有炒熟磨细的芝麻、花生、豆、糖的碗中滚过沾满后即可食用。味道清香,甜润可口,舒气和胃,多吃不腻。考究的吃法是将糍粑搓成丸子,和肉片、菜梗、香菇、墨鱼、大蒜、辣椒等一起拌炒,香辣可口,是餐桌上的一道好菜。
从前,闽清乡下家家户户都备有木杵、石臼等打糍粑的工具,逢年过节,每家都会打糍粑。这时,孩子们欢天喜地围看大人们打糍粑,直看到大人把打好的糍粑放在盆里,搓成丸子,香喷喷的金黄透亮的糍粑真馋人,恨不得马上吃到口。吃糍粑真得费一番工夫,糍粑又粘又稠,没法掰开吃,偏偏乡下人喜欢大块吃肉,大口喝酒,自然也喜欢把糍粑丸子搓成巨型,吃起来才有味道,这苦了温文尔雅的城里人,面对这巨型糍粑丸子,真是又想吃又怕粘,更怕吃相不雅被人笑。不过厨师想到了这点,把传统的糍粑硕丸细化,做成苹果大小的小丸,但还是能掰开吃,仍不失原来特色。不过,要想品出吃粘糍粑味,最好是试试吃大糍粑丸,佐以大块猪肉,大碗的烧酒,体验农家生活,别有情趣。
四川--四川凉糍粑色香味俱佳,糯软醇甜,入口凉爽,沁人心脾。
制作方法:
1、把糯米淘洗干净,用温水泡二三个小时,控干水后装入饭甑内,用旺火蒸熟,然后,将熟米饭放入石礁窝内。舂茸成糍粑,用热的帕子搭盖。
2、把芝麻粉、蜜桂花、白糖、食用桃红色素拌匀,制成芝麻糖。再把黄豆炒熟,磨成粉待用。
3、糍粑放在案板上晾凉后,分成两半,一半放在撒有黄豆粉的案板上,摊开压平成片,将“洗沙”均匀地抹上。将另一半糍粑成大小、厚薄差不多的片,盖在其上,再把芝麻糖撒在面上,切成块就可以了。
四川打糍粑一般都是中秋节。剩下的多余糍粑可以留到日后加鸡蛋或者醪糟煮来吃,比较甜。江米或者糯米!
在长江中游一带非常流行。
制作简单,但不同的原材料作出来的糍粑味道非常不同。
糍粑吃法非常多,煎、煮、炸,甚至和别的菜放在一起烹饪都是美味。
5,潮州过年的风俗习惯
好像过年倒没多隆重祭拜祖先,一家人一起吃年夜饭,初一不扫地,祭拜神明,拜年好像没什么了吧哦,好像一般都有做鼠粬粿其实潮汕有许多风俗跟别的地区都是大同小异的。现在跟你说一下,最有趣的一种: 我国古代婚礼分: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阶段。潮州人的婚礼“大抵仿古者六礼而行”,但也干差万别自具特色。 提亲 亦称求婚,即由媒人到男方提亲,或由媒人先到男方介绍女方情况,男方认可再到女方提亲。 合婚 这里有两个环节,双方提亲认可后,即由媒人把女方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写成庚帖送交男方。三天内若男方家里没有发生意外不吉祥的事,如碰破碗、锅等,这叫“三日好”。有这个好兆头,男方才答应互换庚帖。换了庚帖再各自请人占卜、合婚,确定男女双方是相生还是相克。 定亲 合婚认可之后,就进入定亲的阶段。即由男方备礼物到女方定下亲事。礼物通常是一对金耳环或一只金戒指,还有白糖、面条,这是表示订婚的信物。女方在定亲礼时,要给亲朋邻里分送糖果饼食,报知亲事已定。从前女方若有婢女随嫁,也要在这个阶段与男方商量,征得同意。定亲之后要行送聘礼。 行聘 亦称送聘。古代的聘礼富有人家是金银、彩缎、猪羊、酒果,贫家则是槟榔、鸡酒等而已。潮州人把槟榔当作吉祥如意的象征,这是甚有特色的行聘礼物。现代的聘礼包括实物和现金。 实物必备四式以上:白糖、面条、大吉(潮州柑)、金银首饰、布料、饼食等。但不能奇数,务必偶数。现金也称聘金,分一份、二份、四份不等,但都是成倍数的。在买卖婚姻盛行时,聘金的多少也成了婚姻成败的关键。双方为了避开赤裸裸的对聘金的讨价还价,便把聘金美称为“茶仪”,使它变为男方对女方亲属育女之恩的报答之意。“茶仪”以一担茶为单位,双方通过媒人两头奔走,定下都满意的担数,然后按市价换成现款,尔后才行聘。女方有的早在定亲阶段就预支了部分“茶仪”,这是买卖婚姻最为商品化的典型。在送聘中,女方要有回礼。即把聘礼中的饼食部分退还,并回赠“鸳鸯蕉”、桔、猪心等。鸳鸯蕉象征百年偕老,猪心(一半留在女方)象征同心。双方这时还要用对方礼物中的饼食郑重其事地分赠亲朋邻里,报告结婚喜期。亲朋邻里也要回赠礼物表示祝贺。 请期 行聘礼过后,就要选择结婚的日期,并转告女方,包括通知女方什么时候剪裁结婚礼服,什么时候挽面,什么时辰沐浴,什么时辰迎娶等。请期后来一般与行聘同时进行。以上各个阶段,双方无论商议什么事情,都是写在红帖上,装在帖盒里,由媒人传送。 亲迎 这是新郎到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也是整个婚礼中最主要的程序。亲迎有二种,一种是新郎亲迎,一种是男方请“好命人”代迎。 新郎迎娶之前,新娘要“分钱米”。把一大堆杂进钱币的大米,均分给家中的兄弟姐妹,表示把财富分给大家。到了沐浴时辰,要用仙草、石榴花沐浴,浴毕则站到一只预先准备的竹葫里,由男方派来的“好命人”替她穿上结婚礼服(上为“五裾齐”的合襟衫,下为百折裙)。停妥之后向长辈一一告别,由未婚弟弟送至门口,再由“好命人”搀扶上轿。有的地方,新娘出嫁前还要“哭嫁”。实在哭不出来的,母亲还得发狠拧她一把,好让她疼得直哭。哭本是新娘离别情绪的流露,后来发展成这个样子,意在让夫家的人知道新娘“长安虽乐不如古居”,要加倍疼爱她。新娘走后,家人要即刻关闭大门,以期今后不会因夫家发生意外或夫妻闹翻而离异回转娘家。 新娘的嫁妆一般是衣服、木箱之类,但有一种嫁妆俗称“全厅面”。“全厅面”即新娘到夫家后,卧室、堂厅上面所必需的一切用品,如炕床、圆桌、鼓椅、成对交椅、皮箱、五桶(饭桶、碗桶、脚桶、腰桶、马桶)、梳妆台、金银首饰,直至厨房的抹布,甚至还有寿板(棺材)、田契。在农村,还要用红口袋装上谷种,用整根竹苗当扁担扛着,随新娘带到夫家。替新娘挑随嫁物品的人称作“青郎”。从前,对嫁妆是极为看重的,稍为疏忽都会受到夫家的非议。传说有个新娘出嫁时,娘家忘了随嫁柴炭,引起公婆不满,新娘只得每天用随嫁的布匹当柴烧饭。直到归回娘家,告诉了双亲,这才雇了180名挑夫,补上180担柴炭才算完事。 彩轿来到夫家门口,要放鞭炮迎接新娘。新郎用脚踢轿、卷轿帘,拔下新娘头上的如意(银钗),往新娘额上“狠狠”一扎。踢轿、扎如意,意在给新娘一个下马威,今后一切如夫意。这是妇女出嫁从夫的一个暗示。有趣的是洞房花烛夜,新娘临睡前要“使劲”踩新郎一脚,作为对扎如意的反叛。接着,新娘由伴娘搀于花篮中让人抬着游全乡,让人知道新娘原是守贞节的红花闺女。这个陋俗早已被废止。 四个月后,新娘要举行“归宁”礼,即回娘家。连续三次,俗称“头返厝”、“二返厝”、“三返厝”。第一、二次新娘在娘家吃过了午饭,未见娘家炊烟之前就得返回。只有第三次才能在娘家住上几天,与亲人团聚,倾吐怀念之情,诉说小夫妻的恩爱,好让娘家放心。 还有一个有趣的礼俗,第二年,新娘在夫家过第一个元宵节时,无论尚未怀孕或已怀孕的,都要按结婚那天的衣饰打扮如初,请宾客再上门看一回“新娘”。有的农村,则将村里所有的新娘都集中列队在村头井边,让村民观看。有的山乡到了这一夜,村里的小伙子还可以结伙,敲锣打鼓到新婚者家里“胡闹”,无论三更半夜,新郎新娘都得开门热情接待。这是婚礼的追忆仪式,好让夫妻重温新婚蜜月,珍惜幸福美满的新生活拜年要带上大吉,要吃橄榄。 饶平县三饶镇一带过年还要做“红早肉”,客人来了,要做“鸡碗,鸡头要对准客人或最长老的,正月十五要上山上采榕树枝竹枝等四五种树枝回家插在门上神位上,老人小孩头上会插榕树叶。春节 习惯上称“过年”,是一的中最隆重的传统民俗节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五称为“入年卦”后,人们忙着筹备年食、年货和应时糕果,酿造富有富有客家特色的“老酒”,制作用糯米做的“煎堆“油果”,人们事事取吉兆,不骂人,不讲不吉利的话。俗语谓:“入年卦,讲好话”。 正月初一。人们一清早(零时)就有三牲、果饼、香烛敬“赵公元帅”,大放鞭炮接“财神”,故除夕半夜有放鞭炮之俗。天一亮,族人齐集祠堂祭祖,仪式庄重。祭毕,请有名望的族长讲本族姓代渊源、世系及祖训。50年代以来,此俗已被逐步革除。“接财神”的少了,祭祀仪式 也比较简单,很少有一族同祭,而是各村各屋分别敬祭,大多有长者参加,青年人甚少知其仪式、内容。 初二、初四是探亲访友日、“新姑爷”也在这两天去“上门”(即新婚夫妻同回娘家)。有的村镇有“搅新姑爷”之俗,给“新姑爷”戴破笠帽,往脸上抹锅灰,弄得“新姑爷”很狼狈。此陋俗现已被废弃。初三,俗称“穷鬼日”。这一天人们不外出作客,妇人不回娘家,忌讳吃人家的酒食。乡人还有初一、初二不往外扫地的风俗,寓意是不要把财、喜扫掉。到了初三,家家户户把纸屑、垃圾清扫,加上一些糕果倒在路口烧掉,并烧香纸,念送穷歌,叫做送穷鬼。 现旧俗已改,初三照常作客,且这天文娱、体育活动特别多。 正月初五称“出年卦”,表示已过了年。俗语云:“年过初三四,各人打主意。”
文章TAG:
客家 客家人 家人 节日 客家人节日用品有哪些